小時候,每回冬天來臨,就聽大人念叨天短了,等到冬天終于過去,大人又念叨天長了該怎樣怎樣。
從地理書上學春分秋分晝夜等長的知識時,對于節氣微微有了些感覺。
再稍大一點,在北方冬天漫長的黑夜里,就特別盼著春分了。春分一過,白天比黑天長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長。長長的白日里,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啊。
對春分的喜歡和盼,延續了很多年。
今年的春分是3月20日,農歷2月23日。每年的春分時間都差不多,公歷在3月20-21日期間,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后。這一天,太陽位于黃經0°,直射赤道。《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寥寥數言,可見先民的聰明智慧,更可見先民勤于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到了春分,春天已經走了一半的路。
這時候的中原地域,蝶舞蜂飛,野菜恣長,油菜花黃,賞春人傾城出動,看花,踏青,放紙鳶。而我所在的城市,在祖國的東北方,冬天長,春夏秋三季短,這時節,天是越來越暖和了,但最先感知春意的小草,絕大部分仍是枯黃,還需些時日才能普遍泛青。這里還是早春的光景呢。晴和的早春,藍天下也有風箏的倩影,小區綠地邊,呆了一整冬的小幼兒被家長帶出來,小狗撒歡兒樣地跑跳,蹣跚學步的娃娃攢了一身的力氣,大人都有點拽不住了。最有意思的是坐在嬰兒車里的小不點兒,也伸著小小的胳膊,吱吱叫著,往外面夠呢。倒春寒雖在,但春天畢竟來了啊。
春分分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元鳥即玄鳥,說的是燕子。春分過后,去年到南方越冬的候鳥燕子回來了。而且,春分之后若下雨,打雷閃電都是常事了。北方春來晚,打雷閃電差不多入夏才見。燕子回來的早些,這時卻也見不到。單位院子里還是麻雀、喜鵲這些留鳥的天下。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依稀還記得小時常哼的曲調,有個稚嫩的小聲音在記憶里無聲地盤旋。姥姥家的屋檐下有好幾個燕子的窩,黑色的小精靈嗖的一下就從空中鉆進了窩里,似乎還有小小的鳥頭從窩里探出。姥姥早就告訴過我們,燕子是益鳥,燕子的窩不能掏,燕子的生活也不能打擾。三十年過去,姥姥早已離開,燕子的窩還在么?
“24番花信風”里,春分三候的花信風分別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海棠明艷,梨花干凈,木蘭優雅,這時候,東北人有點羨慕別處的人,中原、江南等暖和的地方,這些春花姹紫嫣紅、爭奇斗艷,正宜游春觀賞。
古代農耕社會,農事大于天。《禮記》有“祭日于壇”的記錄,孔穎達疏為“謂春分也”。清人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北京有日壇公園,曾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日的場所。明代皇帝祭日,有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等程序。清代皇帝的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議程。清代,春分前后,世家貴族還致祭宗祠。時代發展,今時畢竟不同往昔。只好臨風懷想古人春分日的莊重與熱鬧。
“寫字彈琴無意緒,踏青挑菜沒心情。”(朱淑真《春日雜書十首(其七)》)才女朱淑真寫過許多詠春的詩,但調子基本都有些悲苦,婚姻的不如意影響了她的整個人生,對于古代女子而言,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朱女士在大好春光里雖然沒情沒緒的,但這句詩仍然傳遞出別人在這個春日里的興致盎然,春風吹起,可以去踏青了,可以挑菜啊。
古人這日也放風箏,還有豎蛋的游戲娛樂,我以為最令人羨慕的是簪花,春分日的簪花是個無差別的活動,想想啊,無論男女老少,身份地位,生活層次,這一天,人人都采了各色鮮花,簪在發上,年輕人鴉頭鮮花固然妙不可言,年長者,鶴發縷縷配一小束鮮花,生命瞬時倒流。今時再難見以鮮花做頭飾的風景,殊是可惜!
比起古時的春分,現在的熱鬧勁雖少了,但人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卻明顯認真了。合著節氣養生,老年人講究,中年人有興趣,年輕人也有了意識。春分時,萬物萌發,宜生陽氣,飲食忌寒涼。同時,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階段,也忌特別熱性肥膩的食物。總之,要保持寒熱平衡。春天風大,愛美的人也不要過早地丟下冬衣,還要捂一捂方好。天氣轉暖,我們東北的老人家也可以出門多做戶外活動了。晴好的下午,家里別忘了開窗通風。春天肝火旺,注意早睡早起,調控情緒,保持平靜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天。
古人對春分的鄭重和講究里,既潛藏著古人的智慧,更隱喻著古人對生命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古人強調惜春,珍惜光陰,推重勤奮努力的生活態度,推崇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這個,我們應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