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下午,順利抵達桂林,開啟了說走就走的旅行。有我的選擇、朋友的安排、老公的陪伴,在品嘗桂林特色小吃后,夜游兩江四湖一漓江、桃花江、杉湖、木龍湖、榕湖、桂湖,去體驗桂林山水、風土人情。? ? ? ? ? ? ? ? ? ? ? ? ? ? ? ? ?
在機場候機時,翻出自己的‘’寶貝‘’一微信收藏,在有些缺養的空調房,可以借機吸吸心靈之氧,我還開個小差兒,到書市去逛逛,選了幾本有緣的書。? ? ? ? ? ? ? ? ? ? ? ? ? ? ? ? ? ? ?
在飛機上,我迫不及待地與加措活佛的作品《一切是最好的安排》進行心靈對語, 這是一部可以源源不斷給人補充內在能量的書。不管你想成為怎樣的人,面對世間何種煩惱,你都可以從中獲得改變的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世間一切苦樂都只是一步之遙,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夜游漓江之時,疏理今天的收獲,與之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養料一: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但總有些東西不值得我們放棄健康,透支生命去追逐,比如金錢、權勢;總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定然會讓人扼腕長嘆,追悔莫及,比如說你的親人和你的愛人。 只有方向對了,目標才不會出錯,幸福才會來敲你的門。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的事;成熟后,簡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人生之路走長了,遇見的人多了,經歷的事雜了,不經意間,我們會發現,人生最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世界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人生最奢侈的是擁有一顆不老的童心,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永遠牽手的愛人、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喜歡的工作,一份安穩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麗心情,一切的一切是一種幸福; 隨緣、隨性、隨心,笑對得失,不去埋怨,則幸福久遠。@加措《一切是美好的安排》
養料二: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曾經寫道:“每一個人身上都拖帶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帶的那個世界去?!?/p>
這句話被后人引用得太多,但每次看到仍然心有戚戚。一個人會逐漸同他的遭遇混為一體,我便是這樣在兩個世界里來回穿梭——旅行時我無法擺脫使我成為今日之“我”的那個世界,歸來之后卻又背負起了由旅途中所見過、愛過、痛過的一切所構成的世界。
既然我們是幸運的,那就不要辜負這份幸運。既然我背負起了他們的世界,那就得替他們好好活著,善待自己的天賦和機會,努力活出生命的種種可能性。身上背著兩個世界,路越走越遠越沉重,但我樂于承受這生命中必須承受之重。@傅真《泛若不系之舟》
養料三:不把信息當作知識;不把收藏當作學習;不把閱讀當作思考;不把儲存當作掌握;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戰隼
養料四: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過去是朋友,將來一定也會是朋友,因為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做朋友;如果沒人愛,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如果是朋友,我們應該事事在一起;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訴我;把“同學=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輩子”,把“新朋友=人脈”,把“閨蜜=知己”,把“在一起=關系好”,這都是幼稚的錯覺,你們要是懂一點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就會出來。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別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個人去享受孤獨。
你有別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內向,你不善言辭,你不愛社交,都不是問題,別人會主動來找你,頂多就是多一點溝通成本。
你能夠享受孤獨,在沒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這輩子很難的緣分,遇到了要珍惜,沒有遇到,其實蠻正常的。
可惜這些,都需要長久的修煉。
是的,不用多年以后,我們都很難是朋友,往往是路人?!?@秋葉
我們總將幸??鞓范ǜ裨趯頃r態——如果我買了一幢大房子就會快樂, 如果我追到我的“女神”就會快樂,如果我升職位就會快樂……
然而人的欲望永無止盡,世上并沒有一勞永逸的快樂。
如果我們總是抱著對未來的期待去生活,也便錯失了每一個當下片刻的快樂。
時刻活在當下,珍重眼前時光,因為這才是最為真實的生命。
因為昨天只是記憶,而明天只是幻想。
詩人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但若是總把幸福寄托在明天,也就等于親手剝奪了今天的快樂。——傅真《泛若不系之舟》
無論是讀書還是旅行,目標是統一的,就是增長見識。見者“目光所及”,識者“心中領悟”。
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有“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捷徑。
旅行,從自己的生活走出去,走進他人的生活,親身感受世界的不同,體會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王麗娟
我沒有寫對應的主題,因為每一段話如何理解,因人而異,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不想左右大家。
回過頭去看,很多只言片語,你將它定義為雞湯、金句也好,定義成干貨都也罷,這都不重要,關鍵是曾經在那么一瞬間在你輾轉不安的時候,是不是點到了你,而且是自己點醒了自己。
從這些關注的話題也可以回憶到,每一個時期,心中關注和在意的,到底是什么、經歷了什么。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并沒有那么多的名師高人,或者說名是高人就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是你在經歷中的反思與總結,是打鐵時的淬火與錘煉,是在名家的文章、書籍、演講中逐漸自己去領悟的。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遇見最好的自己」。
但最有價值的遇見,或許就是在讀書、聽講、思考的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才明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為了尋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