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都要過完了,哈,好像年初定下的目標還沒有怎么執行,怎么一年就過去了快六分之一了呢?一個兩歲的孩子覺得時間過得慢,可能是因為一年時間是他生命進程的50%,而一個三十多歲的人覺得時間飛逝,是因為一年時間僅僅是他生命進程的3%。
我說的是哪門子理論?不好意思,我忘了,反正是哪里看到的……這個開頭能不能算作“讀過了的書都忘記了,那讀書有什么用”的一個回答呢?
最近一段時間有點沮喪-在幾乎沒有進行跑步的二月似乎傷了膝蓋,想到我在一月還在嘚瑟跑了第二次全程馬拉松呢。焉知非福,在積極回復膝蓋的期間也相應多了不少看書的時間,最近同時在看、看完的幾本書: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些什么》
《體驗終結:雷蒙?卡佛短篇小說結尾研究》
《未來簡史》
《亞里士多德的世界》
《古典哲學的趣味》
聊一聊咯。
-
1
受知乎某位牛人影響,對“通識”有了興趣(其實是我自己抽風)。在kindle上買了自己有史以來最貴的一套電子書,花了60塊。
有人說我,靠!電子版都這么貴!
那不得不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了:經過出版的書籍,尤其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再貴都算不上貴。而且書算是能買到的最便宜的東西。想一想我們買過的書,最貴的多少錢?我們一般吃一頓飯多少錢?用一頓飯錢買別人一生的心血,難道還嫌貴么?
尤其是電子版的書,更是便宜到流淚。還不說經常會有活動價格,曾經1毛錢買到過很多經典的書籍。
對了,請不要說網上有下載,傻叉才付錢買正版。或許你有你的原因不買正版,但低調一點,不要把本身就不光彩的事情說的那么偉大。
-
2
好像還沒有說買的啥書呢?這個:牛津通識讀本精選集(中文版 套裝58冊)。
好感人,58冊!今年一年能看完我都佩服我自己。我是從這本書開始看的《古典哲學的趣味》,看完了,真的只是看完了,認完字而已。接著正在讀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
這套書,作為門外漢,我讀起來感覺不是很枯燥。
即便如此,這類書算是比較培養瞌睡的書籍,讀了可能對一個人也沒什么用,特別是現在這個追求有用并且馬上有用的世界。
這類書在內容中出現看不懂的地方幾率極高。但也是正因為感興趣又看的不完全懂才看,要是都看得懂,那還看什么看。你想象一下一本你完全看得懂的書,你會有多少興致去看呢?再問一句,又有多少書是我們真的看懂?
第一遍讀下來,才發現幾乎今人所思考的所有問題,在幾千年前就有人思考過了,而且思考的很深刻。總的來說,這兩本書雖然讀起來有時候會云里霧里,但偶爾也會因為一句話撥云見日。這種體驗很是奇特。
其實哲學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想了解一下,建議可以先看看這本充滿趣味的書籍-《哲學家都干了些什么》。讀起來非常輕松有趣,不僅能看到哲學、宗教、科學發展,甚至是哲學家的八卦:去看看“宅男之父”康德、“你以為狂妄自大”的尼采、“一統哲學界”的黑格爾、“世界級高富帥”維特根斯坦……愛情八卦史非常豐富的羅素大爺。
大家都喜歡八卦。
那羅大爺的愛情八卦到底是幾卦?作者說他的幾任妻子只能用字母ABC來指代,如果都寫上名字的話讀者一定會記不過來。作者笑稱這將是這本書最復雜的一章內容,到底有幾任妻子呢,答案是A、B、C、D、E、F、G、H,其中還不乏前任和現任共享羅素的情況……
-
3
最后分享一下。說到哲學,不得不提“形而上學”幾個字。具體意義以我淺薄的見聞也不能說出什么,倒是這個名詞的由來可以說說,跟亞里士多德有關喲。
“形而上學”英文為metaphysics。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有許多著作,涵蓋很多,堪稱百科全書。但那時沒有“物理學”“哲學”的分科概念。在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類的時候,按兩類來分“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前者被起名《物理學》,后者暫時沒有合適的名字稱呼就取名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學之后。詞義引申成為“物理學之后的學問”-高于物理學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學問。日本哲學家聯想到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把metaphysics翻譯成了“形而上學”。
嘿,沒想到,這個名詞是由日本人根據中國人的易經內容翻譯出來的。
哲學,尤其是古典哲學,其實是一個非常嚴格的邏輯系統,看一看、捋一捋古典哲學,其實是可以看到理性是如何發展的,從而能為讓我們對理性思考多一些認識。
我扔了一匹小小板磚,請輕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