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的知識
1??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前后腳出現,但沒有結構主義名氣大,從幫助人的角度,是非常不錯的流派,代表人物是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
2??功能主義的定位:人的心理是可變的,變化與環境有關聯,環境塑造人,人也在適應環境。
①、人是會變的。
人的變化常常被忽視,在描述自己的心理特點時,建議用“暫時”這個詞。比如:不要說“我的性格很內向”,而是說“我暫時表現得很內向”。它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這只是我的一種選擇,第二,以后是有機會改變的。
②、變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
把心理現象跟環境關聯起來之后,再看各種行為,就會發現沒有好行為和壞行為,只有適應這種環境或適應那種環境的行為,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在生活中可以避免很多沖突。
③、接納與改變。
功能主義把“人”看成一個主動的、有力量的、具有無限可能的個體。強調人有變化的靈活性,強調人的主體性,“你不想做,可以不做,但如果你想做,只是發現有困難,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
3??結構主義認為人是不變的,可以把人拆解出不同的心理結構,而功能主義認為人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用固定的詞描述一個人,“就像把雪花抓到手中,只剩下一滴水”。
到底哪個對呢? 其實,它們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我們看一個人,既會看他穩定不變的心理特點,也會關注他在環境中的變化和成長,兩個視角可以結合起來。
我的思考與啟發
1??果真如發刊詞所說,心理學流派紛繁復雜,不同流派甚至互相矛盾。人類的智慧在于很多的矛盾怎么說都在理,關鍵是能否讓我們變得更好,要取其有用的。無論哪種智慧,能變得更好就對了,而不要當成不想改變的借口。
2??人可不可以被改變?我覺得誰都不愿意被別人改變,除非自己想要改變,或是環境使然,不得不改變,人總是變化的。
3??“暫時”這個詞真不錯。說給自己聽,心里就有一種暗示,我有選擇,也有機會改變,允許自己慢慢變好。用在別人身上,內心會更多包容與理解,關系也會更滋養融洽,減少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