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BBC的記錄片畫上了句號,中國教師的班級成績較英國班級高出10%,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圓滿的落下了帷幕,但是這對于正在進行教育改革的中國來說,似乎才剛剛開始。
其實在紀錄片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英教育存在的差異,無論是教學理念、對學生的態度、授課方式等都差別很大,表面上來說,是這些差異導致的教學結果的不同,實則不然,究其根本是在于學生的心態上,在進行剖析,是由于社會的整體態度和政策。
在片中,我們一直看到的都是英國學生的調皮,強調自我,看到的是上課的輕松,這放在中國簡直不可想象,但就是實實在在發生著的,這其實可以看出來,學生對于學習所采取的態度是一種“玩”的態度,即一切依著興趣來,這就導致了我們看到的:在無聊的化學課上,沒了自己動手實驗,枯燥的記公式很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我們教學中需要進行反思的,怎么將無聊的課程變得有意思,怎么完全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其次,英國是一個福利國家,福利制度雖然今年有所改革,但仍然并未動其根本,這就導致了在班級中的一種消極風氣,似乎學不學習,工不工作都無所謂,但是在中國,我們的福利制度算是處于起步階段,而且我們始終堅信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這就使得我們會努力的去學習,希望改變命運,這就導致了在學習態度上最大的差異,也就產生了兩種上課風格。
其實在這次之后,雖然我們贏了,但是真的就可以通過這次測試看出來嗎,我們的確在學生成績上取得了進步,但似乎教育是一個長遠的過程,無法通過一次考試就可以判斷出那種體制的好壞的,不過借鑒是一定需要的,我們在完善我們自己的教育體制過程中,也要更好的吸收借鑒英國教學中的優點,比如鼓勵式的教育,比如按能力進行體育考核,比如形象教學等。
我想,當兩者更好地結合之后,教育方法上會有長遠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