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框架:
1、自由職業態:具備產品能力、營銷能力、運營能力
2、組合式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分為:有薪工作、學習工作、家庭工作和義務工作4個部分。
3、新的職業形態和方式:在地青年、新工匠、社會企業與公益
2-1 ?自由職業態
1、自由職業三大好處:時間自由、地點自由、不用看老板臉色
自由職業三大缺點:收入不穩定、社交范圍窄、心理負擔大
2、自由職業的本質其實不是自由,而是職業能力。
3、人與職業有三個階段關系:雇傭(dependent)——自由交易(independent)——共創(inter-dependent)
人與組織的關系有三個層次:雇傭-不得不為你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易-選擇為你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創-我們一起干
自由職業態的自由,是指自己的能力達到了能與企業自由交易的程度的狀態。一個有自由職業態的人,他可以選擇待在公司,也可以選擇自由出去。相比那些為了生計不得不勞累奔波的自由職業者,他們才是終極自由的。
你期待的自由,短期是“不需要非得和這些交易”的自由,長期是“不需要為錢工作”的自由。
這種自由的背后,是一種“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能力”。
能力包括三部分:
把能力封裝成產品的能力(產品能力)
把能力賣出去的能力(營銷能力,也包括很多人熟悉的“個人品牌”)
自我管理、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財務、法務能力?(運營能力)
擁有自由職業態的人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能把能力包裝成產品;也能進行營銷和商務合作;他們能夠自我管理、自我升級,也具備基本的財務、法務能力。
“自由”不等于“自由態”,關鍵在于是否有能力去成就自己。
2-2 ?組合式工作
一、什么是組合式工作?
查爾斯.漢迪,發明了一套方法,叫做“組合式工作”,被認為是最適合自由職業的工作方式,他把自己的工作分為:有薪工作、學習工作、家庭工作和義務工作4個部分。
?連續又全職
?如果做不到以一年為單位,一周也是有可能的。
單一的工作無法支撐人生的全部意義。
二、不管你是不是自由職業者,都可以嘗試一下這個練習:
1、畫一個正方形,然后第一筆畫出你工作的比例,然后在剩下的部分劃成三塊,分別給學習、家庭、義務工作。
2、現在的你,在這4個部分的真實投入大概是多少?
3、然后畫第二個正方形——你期待自己的組合式工作的4個部分的比例是多少?現實和期待之間,你需要做哪些改變?
2-3 ?3種新的職業形態和方式
在《驅動力3.0》中,丹尼爾·平克提出來三種現代工作者內驅的動力:自主、精專以及意義感。
我們正好和這三種工作形態有所對應——追求自主的在地青年、追求精專的手藝人、以及追求意義感的社會企業。
三種越來越流行的未來的職業可能性:在地青年通過地理資源定位,手藝人通過自己癡迷的一門領域定位,而公益和社會企業通過身邊你自己關心的社會問題定位。
1、在地青年
你的家鄉或者喜歡的地方有沒有獨特的地理、人文和文化優勢?
2、新工匠
找到一門你獨特的手藝,成為一個手藝人。
你有沒有什么獨特的功能、手藝或者停不下來能做到極致的愛好?
3、社會企業與公益
你身邊有哪些社會問題?有什么是你可以通過公益、社會企業或者企業的公益活動解決的呢?
2-4 問答:你有沒有看清自由的公式?
一、自由
一個項目給予了你自由做決定的權力,但同時也要承擔做決定后的責任。
大家畢業的確有自己選擇工作的自由,但是你也需要承擔選錯了的責任,所以你還是需要點兒能力。
那些抱怨自己深陷公司不得不超限度地工作、沒有時間學習的人,其實你要意識到,不是公司不好,而是你并沒有談判的自由,也沒有換一個的自由。簡單來說,是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也許這并不是你喜歡的選擇,卻是跟你現在能力最匹配的選擇。而你現在的能力,都是你過去每天選擇如何用你時間的結果。
換句話說:你的現狀,是你過去“自由選擇”的結果。
為了怕你繞進去,我總結下:
自由=責任=能力=過去的選擇
二、如何在自己的職位上培養“自由職業態”?
很多人的工作時間被擠得比較滿,也許工作深度運用了你其中一種能力,覺得自己沒有時間修煉另外的兩部分。看看各部分可以怎么修煉:
1. 運營能力其實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修煉的,自我管理、自律、開始理財、學會基本的法律常識等。
2. 產品能力的修煉可以從交付結果開始。你可能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沒有能說清楚自己具體做了什么結果。其實哪怕再瑣碎的事情,只要被設定下來有這個崗位,就會有交付結果和對象——你做了多少事情,省了多少成本?到底滿足了誰的什么需求?如果可以用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給你的內部客戶看,就是封裝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其實并不難,有機會看看企業咨詢顧問給你看的項目條目,那就是他們產品能力的包裝整合。
3. 媒體能力如果工作不需要,可以考慮先在公司內部做個小分享和轉述——這個專欄的內容就有一些不錯的可以轉述的知識點。其次可以嘗試寫公眾號、簡書。不要求火,從練習表達和思考開始。
三、怎樣把能力包裝成產品?
所謂的包裝成產品,是指可交付、有價值、脫離你依然存在的東西。比如說“得到”APP的《超級個體》專欄,就是我的一個產品,這些知識在我腦子里無法交付,但是通過這個專欄,它成為可交付、有價值、脫離我存在的東西。
四、自由職業者有哪三個階段?
Claire清晰地展現了自由職業者的三個階段——一開始起步階段,積累聲譽和客戶群,建立互信關系;中期穩步提高價格,通過觀察和談判,逐漸篩選客戶;到了第三階段開始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反過來挑選客戶。
五、自由職業者如何進一步放大自己的能力?
一個人的營收收入無非三個方向: 單價 X 人數 X 重復購買
1. 提高產品能力,提高水平、質量,或者增加附加值,能提高單價。
2. 提高媒體能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你,傳播口碑能提升重復購買。
3. 提高運營能力,能夠提升自己的效率(降低時間成本)或者讓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干。
所以通過產品放大的是你的價值、媒體放大的是你的影響面、運營放大的是你的效能。你可以綜合一下看看,到底你更適合放大哪一個部分?
2-5 問答:組合式工作對于一般人有什么意義?
一、組合式工作對于一般人有什么意義?
對于我們,組合式工作與其說是一個固定的比例,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時間應該被投入到不同的領域里來,讓更多意義支撐自己的生命。
既然是組合,這幾項內在是有關系的。
有薪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家庭工作踐行家庭價值,義務工作實現社會價值,而學習以上三者的效能,讓你跟得上其他的成長。
二、在地青年其實是個好出路,但是需要你自帶鏈接。只有暢通地鏈接世界,你在當地的資源才有意義的。
三、如果你在你的工作后面增加一個“匠”字,會不會很多事情能更加安心?
四、關于工作
作為一個天天研究工作的人,我總在想,到底什么是工作?
生涯是外來的字,中國人把工作叫做“謀生”、“營生”或者叫“生計”。
這算是一種工作的定義,“謀取生存”聽著有點正經;“生計”感覺好點兒,生存的計策。
也有更好的說法—— 安身立命,在工作和手藝中得以安身,得以安心,在一個個勞動的結果中,立起自己的命。
日本的勞動者則非常看重職業中的“精進”。
職人精神意味著:執著磨練自己的技術,對自己的技術有自信,不惜時間精力,只接受自己認可的工作和意志。一旦接受工作,便超越利益心,把技術發揮到極致。工作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自身的修煉,靈魂安放之處。
西方資本主義的工作觀,則很大程度來自于新教徒——工作即榮耀,Work as Worship。
工作的內涵:投入、精進、敬畏、天人合一
我認為,工作就是一個人集聚所有最好的精力和技藝,全情投入到一件,并相信其有意義的狀態。
工作就是一個人集聚多有最好的精力和技藝,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并相信其有意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