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提供的知識點是可適用于家長教育小孩的場景、領導提高團隊積極性的場景和自己對自己的啟發與激勵。
一般我們會認為要想指導別人,自己得做地不錯吧,但在這本《高績效教練》書中,就指出,教練可能不需要相應的技能,里面有這樣一個例子:在網球教練不夠的情況下讓滑雪教練去頂替,最后滑雪教練教出來的學員網球打得比網球教練教的學生還要好,這里面具體的原因,由于滑雪教練不會打網球,就不會對網球學員評價和指出具體問題,而是讓學員自己評估,問“你覺得打得怎么樣?”,學員說,好像跳得高度不夠,教練:“那好,你再打一個自己調整一下”,但如果讓網球的教練來看,他就會立馬給出專業的建議,手應該怎樣,胳膊應該怎樣,學員的責任一下就轉移到教練身上了,當學員缺少主動性的時候,是很難學好的。滑雪教練教的過程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增加學員的覺察力和建立學員的責任感,相應的動力和自信也隨之而來。
覺察力
用提問的方式溝通,正確的“除了那種方式,還有那些方式?”——不是傳授技能,不會具體的要求,不帶命令不帶評判的溝通,用問題,引起對方對自己的覺察。
責任感
不下命令,給選擇和問題,錯誤的:“你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是要讓對方要對自己負責。命令會讓人認為,如果自己這么做了還錯,只怪命令的人。
多一份自主選擇就是多一份責任感
例子
錯誤的例子:領導對下屬說,你去旁邊房間那個梯子,對方沒有在隔壁房間找到,空手而歸,領導就罵,那里沒有,你不會到別人看嗎?下屬說,你就叫我去那看的啊
換成合適的例子:領導對下屬說,我們需要梯子,你愿不愿意去幫忙找一個?隔壁好像有,然后同樣的人,也去隔壁找了,沒看到,但因為自己答應了要找梯子,怕丟了自己面子,然后處于自己責任,再到周邊找找。
GROW步驟模型
這個模型必須是滿足了覺察力和責任感,還有用提問的方式下才又可能發揮作用。
定目標goal——關注對方內心,減肥的例子:“你想要達到什么效果?多久?要不要做別的?可能會丟掉工作,你愿不愿意承受這個風險?
澄清現狀reality——客觀,堅持目標和現狀之間的差距,現在的行為,“你現在具體精確多重”,上次鍛煉是什么時候?感覺怎樣?什么原因后面沒有鍛煉了?
選擇方案option——可供選擇的策略或行動方案
具體行動what——做什么,什么時候做,誰做,意愿
想想我自己之前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我一個勁的給自己找辦法找技能,很少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缺少自己覺察,笑來老師總是讓我們反思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也算是培養覺察力的方式。
提問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自主選擇的狀態,比如里面提到的一個例子:對于被迫去聽會的人, 提問:“妳們是可以選擇糊弄過去這兩個小時,然后在出去的時候當成沒過,也可以選擇認真聽課,然后出去的時候帶著知識?然后多數人就會處于對自身負責的態度,做相應的行動”。
具體的提問題的方式:
溝通用開放式比封閉式好,更需要調動自己的思考
我想起畫畫的時候可以這么問:你看這個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PK你覺得整個是一個什么調?
注重說話的效果,而不是說了什么,對方會被否定還是更多的覺察?”盯住球、是否在看球?”的效果沒有“你的桿與球距離多少距離?”好。
提出具體的問題,比說出具體的問題要好,讓對方自己去確定,去觀察。
問的問題最好能讓人具體的觀察到,有這樣的用詞課選“什么”“何時”“誰”“多少”,盡量不要用“為什么”這經常意味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為什么”和“如何”容易讓人進行分析性思考,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覺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不適合同時使用,難達到好效果。當我們需要用“為什么”的時候用“是什么原因...”;“如何”表達成“做這件事的步驟...”
“你看那這幅畫的臉,哪邊臉大,哪邊臉小?”PK你看是不是左邊比右邊的小?這屬于“澄清現狀”的部分。調動覺察...
書中提到覺察力有深有淺,“我們選擇和控制覺察到的事物;而沒有覺察到的事物控制我們”,這里挺像是自己與自己的情緒的相處,是在未覺察它的情況下被它控制,還是妥善考慮并覺察它的利弊與存在情況下才能和它好好相處……要嘗試和鍛煉呢。比如分心的時候,自問:“現在想的事和正在做的事有什么關聯呢?”
看了這本書里面推薦的電影《卡特教練》,里面的情節是,一個籃球冠軍到自己的高中去當籃球教練,電影的開始看到一群學生球員打籃球輸了,還吵嘴打架,然后他們自己也窩里斗,不是吵就是打,有的球員就還讓自己女朋友懷孕了...很多問題,但卡特教練用他強硬的作風,把這群學生給整好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卡特教練對于規矩的重視,一開始簽合同,要求學員如果想要練球必須同時得好好學習上課,文化考試必須得達到一定的分數,上課要到教室前面聽,之后卡特讓他們進行了嚴格和大量的訓練,學員贏了很多場比賽,但當卡特發現學員的成績都很差了之后,把他們的籃球訓練和比賽都停了,直接把籃球館給鎖了,讓學員去把文化課學好,這引起了這個社區的憤怒,因為這樣會讓這個球隊不能爭取更多的名譽,這樣是壓抑球員的天性,卡特拿出之前他們簽的合同說這都是之前在合約里寫的,并說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把成績弄好,才更容易上大學,才能有個好的未來,也是未來培養學員重視規則的意識。可是社區的委員會還是要求打開體育館,但當學員理解卡特教練的苦心之后,自覺把看書寫作業的的座椅書本都搬到籃球館里里來,自覺的學習。這個場面很感人,也讓人覺得卡特的用心沒有白費。里面有一個插曲,他的兒子很崇拜他爸爸,要求自己也去他爸爸做教練的學校,他爸爸很是崩潰,因為他兒子要放棄一個好學校,去一個校風差的學校,很有可能學壞,但他兒子也是用簽合約的方式,說這是自己的選擇,他愿意承受后果,然后卡特就尊重他兒子的決定答應了。
開始的時候卡特教練稱呼學生是用“先生”,引導學員對他也用“先生”,去參加籃球比賽的時候必須穿西裝和打領帶,感覺這樣比較容易建立學生球員的自尊心和引起成年人的穩重和責任感吧。
卡特教練有個習慣,在學員球員上場的時候問他最害怕的是什么,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引起覺察自己的方式,讓學員在打球過程中關注自己的弱點?
參考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e9b7cb30102wgqn.html,
得到里的每天讀本書《高績效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