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跟一個朋友說,PE比投行更高端,他不以為然。我說了兩點原因:1、見過很多成功的投行人士去做PE,但幾乎沒見過成功的PE人士去做投行;2、投行作為中介角色,以撮合交易為目的,對價值的挖掘和把握沒有買方那么深刻,功力要求自然就弱了,換言之,投行推介的項目,八成他們自己是不會買的。
我們還談到“有限公司”和“有限合伙”作為員工持股平臺時的適用差別,我的觀點是,兩者的最大差別在于約束性及稅收,持股比例越大,“有限公司”越好,尤其是已控股情況,強調長期持有;持股比例越小,“有限合伙”越好,偏向財務投資,變現退出及解散的需求更強,約束性弱,稅收考慮更多。
俗話說得好:娶妻娶德不娶色,嫁人嫁心不嫁財,交友交心不交利,真正的好朋友,互損不會翻臉,疏遠不會猜疑,出錢不會計較,地位不分高低,成功無需巴結,失敗不會離去。奮斗的時候搭把手,迷茫的時候拉把手,開心的時候干杯酒,難過的日子一起走!可是真正的朋友,敢問你曾有幾人?
你們有沒有發現狗見狗都是舔,人和人都在演。背后的冷槍,面前的偽裝,是社會的荒涼?還是人情的淡漠?說話好聽的人,心往往冰涼;嘴上沒一句好話的人,心地卻很善良。當面說你不好的,實在都是朋友。背后說你壞話的,才是刀刀見血。眼前得罪人不可怕,不知不覺中得罪人才最要命。所以做人要看背后才知全貌。
最后我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水中的魚,不同層次的魚游不到一起,不同層次的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因為各自的人生感悟不同,對待世界和自然的心態不同。朋友之間的感情,應該是平和的,是自然流淌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要試圖控制和掌握。在整個生命中,無論有幾個真誠的朋友,都要用心去珍惜。
如今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誰都不想再取悅了(我也沒有真正的取悅過誰)因為我的話語犀利所以才不能在官場混;現在我是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取悅別人遠不如快樂自己。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凈如鏡,已靜。--致自己。
所以我才一直秉承:友誼的事歸友誼,商業的事歸商業。用友誼去談商業,終有一方會覺得虧欠,朋友也不會長遠。用商業去談友誼,本來就以利益為基礎,利益不均友誼也就土崩瓦解。朋友如果非要一起做生意,但我覺得最好是角色清晰,吃喝玩樂的時候談交情,商業合作的時候一板一眼講規矩,這樣關系才能保持的長久。
我還發現還有一個現象是:有些微信好友,其實早就彼此屏蔽了朋友圈,也從不聯系,只是不好意思彼此刪除。有些微博好友,其實也早就彼此屏蔽了微博更新,也從不互動,只是不好意思彼此取消關注。有一類關系屬于,其實根本不是朋友,但也不好得罪的那一類。這是最累的一種關系,既不靠近不遠離,即不交往也不絕交。
這些年我還發現一個規律:各行各業優秀人士都具有一個共同點,超強捕捉信息能力和理解力,這些能力不僅讓他們在行業內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因這個才能而廣結朋友。而閱讀和人文修養是提高這個能力的必經之道。坐下讀書、聽音樂、看電影、話劇、泡博物館、旅行都是功夫在詩外同時也是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手段,從小開始最好!
那當你遇到一個人,他能理解你的處境,尊重你的觀點和信仰,和你打成一片讓你覺得很舒服。但當你想進一步和他深入交往的時候會發現他總是和你保持一定距離,讓你覺得你們總是隔著一層,這人八成比你聰明很多。聰明人和同級別的聰明人深交,和智識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友好。說句客觀但也功利的話:智商不對等的人難以交流。其中的智商可替換為閱歷,能力等各種可以體現聰明的方面。那聰明人擅長跳躍性的邏輯思維而普通人按照A/B/C的條理去陳述,聰明人則是A/D/G,讓他們花時間去解釋被省去的步驟,無異于謀財害命——這是魯迅說的。
所以你知道插不上話、無法深交、get不到優質人脈的真正原因了吧?那你有沒有觀察過你身邊的聰明人都和什么樣的人來往?他們選擇和多少人來往?事實證明越是聰明的人越喜歡跟更少的朋友來往。因為能控制人際交往的距離,表現為高情商的聰明。社交是一件極其消耗精力的事情,有的人則選擇摒棄這部分消耗,因此在外人眼里是自負,孤獨,甚至偏執。當然,這樣也未必被認可,除非做出杰出的成就,譬如喬布斯。
但我同樣覺得他們聰明,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目標足夠清晰,即便他們主動選擇表現為低情商的聰明。聰明不聰明,我可以通過聊天與做事來了解一個人;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對于“與外界交互充滿能量”的外向型人格來說,社交的前提也是投入自己的時間。
所以這些聰明的人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對消耗他精力的事情十分警覺。這份警覺讓他與次要的人和事劃清界限,不論這表現為“隔著一層”還是“不合群”。那聰明人更專注于長遠目標,越是聰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時間一般越少——換句話說,擅長專注和志在高遠,是他們將精力放在少數有效社交上的另一個佐證。聰明人更擅長面對新挑戰,有更強的能力去解決新問題,也能更從容地去面對各種新情況。與其愚蠢地追求“朋友多”,倒不如學學聰明人的做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專注于事。這或許是一種模仿,但朝著優秀的人的做法去靠近,總不是什么壞事。
打高爾夫打的不是球而是一種自律,在國人眼里高爾夫就是貴族運動或是上流人士才能玩的運動;其實高爾夫在國外是很平常的一項運動,國人無論去到哪里都喜歡背著球包,我有些國外朋友詢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么都喜歡背著球包”;我說“中國人太缺乏安全感了,因為我們的祖國曾經太貧窮了才導致如今的國人內心不強大,無論擁有多少錢財我們國人依然熱愛與擔憂”;還有一項運動我是特別喜歡的:釣魚;釣魚釣的不是魚而是一種心境一種禪定的修行,什么都不用想,就在哪里傻傻的坐上一個上午;沒有人打擾的清閑,心靜而生慧,心無雜念才能真正的做到責無旁貸;書寫文字也是一種享受與思路理清,一杯咖啡或一杯熱茶一本書一首首古典音樂在鍵盤上敲打激情而有力的文字續寫我對生活的所感所悟;感謝這個時代給予我們思想的盛行與網絡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