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時看成長的煩惱,印象最深的就是Maggie和Jason對對方的體諒和對家庭的付出。家里有幾個孩子需要照顧,媽媽Maggie只能辭掉了工作,在家當全職主婦。可是,當她厭倦了當家庭主婦的瑣碎日子,想要重新追尋自己的事業,作為醫生的爸爸Jason沒有給她潑冷水,而是冷靜地和她商量未來的規劃,最后決定把自己的診所開到家里的書房,在家里辦公,做一個全職爸爸。雖然爸爸照料家里發生了很多雞飛狗跳的笑話,可是一家人仍然平平安安地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孩子也為母親又找回自己的記者夢感到自豪和驕傲。
在美國,全職媽媽是一個挺常見的職業,這邊的小孩普遍放學很早,如果家里有兩個以上的小朋友,媽媽們下午的工作往往就是按照年齡順序把寶寶從小到大依次開車接回家。對她們而言,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事情,當她們不愿假手于人的時候,只能放棄自己的事業來成全家庭。而媽媽全職在家的這些年,家庭的重擔都放在了爸爸一個人身上,他當然要努力工作,同時也會努力陪伴家人,更不會因為妻子此時的脫離社會和家長里短而嫌棄她,這才是一個好的婚姻應該有的狀態。
但是全職媽媽不是一生的職業,當最小的孩子也能獨立上下學之后,美國的媽媽們往往就會重新進入職場,她們不會把年齡當做自己的絆腳石,仍然愿意不斷成長和充實自己。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們的鼎力支持了,他們需要相信妻子的能力,并且在妻子投入職場之初最大限度地降低照顧家庭給妻子帶來的壓力,就像劇中的Jason一樣,這樣兩人的婚姻才能持續健康地經營下去。
女性的自身價值得以實現,家庭氛圍也會更加和諧。
2
以前的一個同事,國內博士畢業后帶著新婚妻子來美國做博士后,妻子的身份相當于陪讀,很多工作都是不能做的。但她沒有像許多同樣陪讀的年輕女孩一樣,待在家里準備生娃,而是仔細搜尋各方信息,為自己的未來籌謀。
她清楚地知道,靠老公目前的收入,小兩口可以活得滋潤,但卻無法給未來的孩子足夠穩定富足的生活,盡管二十六七是生孩子的黃金年齡,但為人父母更需要的是責任,她仍然要為家庭的未來出一份力,給老公減輕壓力。
她是藥學碩士,若要重新學一門新的專業,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大,于是一直想從事應用方面的她用兩人的一些積蓄,上了幾門職業培訓的課程,成為了一名兼職的牙醫助理。由于身份的限制,這份工作是時薪,無法享受美國的各種福利保險,但對這個小家庭而言,她的收入讓小家庭的生活更加從容,也為未來寶寶的出生打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有了這樣自立上進的妻子,我的同事身上的經濟重擔自然小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妻子有了奮斗的方向,能夠實現自身價值,也不會像全職在家時一樣容易焦慮恐慌,或抱怨他加班過多,或對小家庭的未來缺乏信心。同事嘴上對妻子偶有怨言,可每天接送妻子上下班,在家幫忙家務,對妻子呵護備至。
3
“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等等觀點不應該成為社會的主流,否則馬蓉和王寶強的離婚悲劇會上演在越來越多的地方。
在一段好的婚姻中,女性可以承擔大部分的家庭責任,但這不意味著男性在家可以做“甩手掌柜”,或者要求女性完全犧牲自己來成全男性的事業。工作忙幾乎是每個男性的常態,他們為了家人奔波辛勞,但他們同樣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爸爸,應該和妻子一起承擔照料家庭、教育子女的責任,而不僅僅提供經濟支持。如果妻子有個人價值需要實現,丈夫應該支持她們的成長,與她一起做出周全的規劃,這對于兩個人的關系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一段好的婚姻中,男性可以是一家之主,承擔經濟的主要來源,但這不意味著女性就可以在家坐享其成,拒絕成長。女性依然應該積極地開發自己的價值,跟上丈夫的成長步伐,哪怕只是小小的經濟貢獻。全職媽媽是一個辛苦的職業,每一個媽媽都想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女性更加應該注重自身的成長,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勇敢地和丈夫一起承擔對家庭的責任。
就像我最喜歡的小說家曾經豪氣地說過:我是全職作者,不是全職主婦。
愿每個女性,都能在一段好的婚姻關系中,不忘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也能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