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二十幾年,有一粒種子,在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扎根、發芽、成長,那是想家的念頭在纏繞……
疫情三年,我也已經三年沒有回家了。
還記得那時的故鄉,清晨里灑滿陽光的小屋,徘徊在窗前的小蜜蜂,門前那條小河潺潺流水聲,還有那傍晚坐在木凳上陶醉在夕陽下年少的我!
在家的時候,不覺得家鄉有多美,思念是什么滋味,離開后才知道,有家的故土才最難離!
草木有情,家里那棵百年老棗樹依然茂盛,碩果累累。兒時在樹下嬉戲,仰望那紅通通的棗子,垂涎的樣子浮現眼前。還有母親做的醉棗,冬天下雪的日子,吃一把醉棗,酒香濃郁,滿足而愜意……
母親去世后,回家是什么滋味,仍是內心深處不能觸碰的痛。
沒有了母親的家,心里的滋味是那么說不出的復雜。
記憶里,每年到了臘月,母親就會開始籌備一些過年的吃食,但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衣服鞋子。
那個時代,多數農村人還是手工做衣服鞋子,光那些千層底就要納十來雙。
經常一覺醒來,看到母親在昏黃的燈下一針一線的做衣服或者鞋子,有時早上看到做好的新衣服,未嘗不是一件驚喜。
再忙再累,母親總會在年三十前把全家人的衣服,鞋子做好。
抽空母親會剪些窗花,剪紙,姐姐們把它們貼在窗戶上,炕頭,家里立即有了喜慶溫暖的感覺,年的氣氛也熱烈起來!
在那個年代,全憑母親的一雙巧手,讓我們姐妹幾個在小伙伴們面前風光一把。
盤一些蝴蝶,葫蘆狀的紐扣,衣服囗袋上縫一圈花邊,繡一朵小花,鞋子上做兩個毛茸茸的絨球……
年三十晚上一定會抱著新衣服睡。
年初一的一大早,姐姐們會把我的頭發梳好多小辮,盤起來,扎上紅的,綠的綢帶,感覺美的像戲臺上唱戲的演員!
沒什么文化的母親總是說:人活得就是精氣神,任何時候不能邋里邋遢!
母親在那個年代滿足了我們對美好的向住,對幸福的渴望!
真愿一覺醒來,仍是少時那個窈窕少女,窗外蝶飛鳥鳴,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內心澄澈,歡呼雀躍……
回不去的地方才叫故鄉,她的名字叫做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