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擔心一個問題:未來的某一天回到家鄉,我該怎么重新去適應那座城市。
我相信這是很多同我一樣畢業后選擇漂泊的同學都有的困惑,家鄉有它自己的人際氣候,離開太久已經難以再次去融入那個圈子,漂過的人才知道一句“回不去的故鄉”蘊含的是多大的無奈。
即使是這樣,我也不后悔畢業選擇自己單漂在外。
很久之前發起過一個話題:你畢業之后是選擇回家還是留在異鄉,為什么?
當時收到5條回復,4條是選擇漂泊在城市的,有人是喜歡大城市的活力,有人為那點未死的夢想和自由,也有人在迷茫回去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恰好這都是我的狀態,或者也是很多廣深漂一族的狀態吧。
我一直問自己,既然早晚要回去,早點晚點有差別嗎,早一些或許更好,快速地把根扎回去,占一個地盤,小城市里凡事都靠人脈,早回早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再過幾年不就什么都有人好辦事了。真的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有些早早回家的同學,或是沒有出來讀書的,現在發展都比我好,打電話回去總能聽到誰誰買房了,誰誰要生娃了,被某些人踩得一無是處的小城市,卻是另一些人的天堂。
想了很久,羅列了很多回的利弊,不回的原因。最后才發現抗拒回家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我的思維已經跟那里的人不一樣了。
今晚打電話回家,跟我媽吐槽最近家族群的變相催婚快把我逼傻了,她說:你多大了?20多了,難道不是該催了嗎,你看你鄉下那個表侄女,比你小兩歲,去年已經定親了。
我跟她說: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人渴望成家,有的人只想一個人自由,不應該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人做一樣的事的。
我知道她不會理解的,我所說的自由、恐孩,在家鄉那邊我的思想就是異類,她回我說人生就是這樣的,年齡到了就得做該做的事。
這就是我家鄉那座城市的思維,大家都覺得反正你以后是要回家的,那就早點回,反正你一定得結婚的,那就早點結,沒有人覺得不妥。我說我不知道人生如果要這樣被別人操控,那我究竟是為誰而活,我生來有什么意義。
說這些都是沒人理的,反正你啊,就該讀書、結婚、生孩子、帶孩子、孩子有了孩子你又繼續為ta帶孩子,人生本就是這樣的。
在很多事情上沒辦法跟家鄉的人溝通,他們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刀槍不入,并且隨時可以把你干倒。離開得越久體會越深,人跟人的思想一旦出現差別,那就再難回到同一軌道。
特別是作為一個潮汕人,深深體會到傳統思想在那片土地上有多么根深蒂固。以前有很多外地同學問我:你們的父母為什么都催著你們回家?我說:潮汕人就這樣,他們覺得不叫我們回去,我們會飛走。
我二表姐有過一段讓我頭皮發麻的話,她說:我跟你侄子侄女這樣說的,以后出去讀書,讀完書就得回來,結婚最好是跟潮汕的,更好是跟我們揭陽的。
我一直用這段內容當段子,跟朋友們吐槽說:我很想問我二姐,是不是最好還得揭陽同個區的,更更好不如就嫁或者娶隔壁人家的孩子吧。
我的小侄子小侄女都還只是小學生,已經被灌輸這種思想。當時深感萬幸,我的父母不理解我,但起碼寬容我,能夠聽得下我所說的。
這就是思維的差異,是我不敢回去的原因,那里的人都喜歡將自己的固有想法強加給別人。我在追尋自由,我在思考人生意義,更大白話點說,我覺得讀書之后看看世界很必要,人生那么長,年輕時候做些自己想做的以后才不會后悔,而他們認為讀書不過是一個必須的階段,讀完回去一世囚于那座城市,是責任也是命,沒必要在外面搞些有的沒的。
在廣州這一年多深感漂泊生活的艱難,我不知道回去了的人有何感想,有什么苦惱,我只知道自己的孤獨、無奈,但起碼在這里我的思想是自由的,天空遼闊任它飛翔。
我所想的在這里隨時能找到共鳴,也能被包容。為了這一點點的思想自由,我才不愿回家。
借用今天下午聽到一段有點智障但很有道理的理論:一直在家的人跟我們在外面的,連微信頭像和表情包風格都不一樣。這里說的可不是長輩,而是和我們同齡,甚至曾經同校的那些人。
嗯,確實,在小學群里跟沒出來讀書的同學對比了一下,像我這種頭像那么萌的人,一看就是見過世面的。真的害怕回去了就會變得不可愛了,我可不想用自己的無p痕無美顏大臉照當頭像,丑了吧唧的,我也不想用中老年表情包,土了吧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