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讀書不可如抽絲

為什么我們會把“買書如山倒”當作一個大問題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些買來的書,我們讀得太慢了,甚至陷入了停滯,幾乎不讀。

看著書越堆越多,心理壓力也就越來越大。于是,我們暗暗提醒自己:要少買點,理性點。

可是,有沒有想過,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案呢?有沒有可能通過訓練,把我們的閱讀速度提上去呢?

有。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基礎閱讀的三大坑:默讀、走神、重讀

回顧我們的閱讀歷程,最初的閱讀都是從識字開始的。

啟蒙老師教我們識字,并指導我們在閱讀中檢驗和鞏固識字的成果。為了避免錯讀和漏讀,老師會要求我們一字一字地指著讀,讀出聲來,或者在心里默念。這是最基礎的閱讀方法——先把文字轉換成語言,再從語言中獲取信息。

這種基礎閱讀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為它受限于語速。一般人的平均語速是150字/分鐘,即使我們刻意加快語速,基礎閱讀的速度也只能提高到200-300字/分鐘。

當我們念完了小學,認識了足夠多的常用字,這種基礎閱讀的教育也就結束了。從此,再沒有老師教我們如何閱讀了。這是出于一個錯誤的認識:誤以為只要會認字就會閱讀,誤以為閱讀技能沒有繼續提高的必要了。

于是,很多人就把小學階段的基礎閱讀方法延續了下來。他們也許不再讀出聲,但還是習慣于默讀,在心里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自己聽。

默讀很慢。但它的害處不僅僅是慢。

一個人默讀的時候,每分鐘喂給大腦200字的信息,而Ta的大腦每分鐘能處理500字的信息,那Ta就一定會走神——因為大腦覺得處理這點信息太容易了,它用剩下的閑工夫開小差去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一邊讀書,一邊在琢磨:晚上吃什么呢?天色這么暗,是不是要下雨了?話說,昨天那顆球好精彩!對了,明天還有一個報告要交呢……

當我們走神的時候,貌似我們還在繼續閱讀,但是讀的內容并沒有進腦子里去。明明讀完一大段了,可是回頭一想,哎,不對啊,這段講什么了?不知道!完了,只能退回去重讀一遍。

一旦掉進了默讀、走神和重讀的三大坑,我們就被困在一本書的前50頁里了。

那么,如何突破基礎閱讀的瓶頸呢?很簡單:學習速讀。


速讀是通過訓練就能掌握的技能

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就要減少默讀。默讀是先把文字(圖像符號)轉換成語言(聲音符號),再由大腦進行處理,它受限于語速。如果我們能略去“轉換成語言”這一步,閱讀速度不就大大加快了?

因此,速讀就是用眼睛獲取圖像符號,然后直接交由大腦處理。而訓練速讀,就一是要訓練眼睛,快速獲取更多圖像符號;二是要訓練大腦,增強對圖像符號的處理能力。

如何訓練呢?有幾個小竅門:

一是保持頭部不動——轉動眼珠要比轉動頭部快得多。所以,如果保持頭部不動,讀每一行時從左至右轉動眼珠,就可以使閱讀速度提高一些。

二是擴寬視距范圍——假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閱讀過程中,眼珠不是均勻移動的,而是每次停頓就攝入信息,然后跳躍到下一處,再停頓再攝入信息。有些人每次停頓只攝入一個詞,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詞組,還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分句。有意識地擴寬視距范圍,就能使每次攝入的信息更多一些。

三是充分利用余光——如果我們的視線從每行的最左邊一個字開始移動,那么左側的余光就浪費掉了。如果視線移動到最右邊一個字結束,那么右側的余光又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可以左右各縮進1.5厘米作為視線停止處,充分地利用余光。那么,眼珠在每一行移動的距離縮短了,閱讀自然又快了一些。

四是尋找關鍵詞——請回頭再讀本文的第一段話:

為什么我們會把“買書如山倒”當作一個大問題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些買來的書,我們讀得太慢了,甚至陷入了停滯,幾乎不讀。

如果我們抓住了“為什么”、“買書如山倒”、“大問題”、“讀得太慢”、“陷入了停滯”這幾個關鍵詞,其實就已經掌握了這段話的意思。而這幾個關鍵詞,只占整段字數的40%。所以,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尋找關鍵詞,就能在理解文意的同時,大大加快閱讀速度。

五是使用加速器——我們把書平攤在桌面上,用手指或書簽作為閱讀加速器,自上而下勻速移動(注意:不是從左至右),就能引導視線逐行向下,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除了使用上述方法,反復進行速讀訓練,我們還要注意:排除手機、電子郵件的干擾,別聽有歌詞的音樂;閱讀的環境和姿勢不可不舒適,也不可太舒適;每讀半小時可以休息片刻,以保持大腦的專注力和理解力;等等。


用“地圖閱讀法”閱讀非虛構類書籍

掌握了速讀的技能,你大約已經脫胎換骨,不再視讀書為畏途了。

如果你讀的是虛構類的書籍、想象性的文字,那么,你用上述方法,跟隨作者沉浸進去,就可以了。因為對這類讀物,任何略讀、跳讀,都有可能使你錯過關鍵的情節或體驗。

可是,如果你讀的是非虛構類的書籍、論述性的文字,那就不一樣了——你還可以利用“地圖閱讀法”,使自己的閱讀速度更快一些。

什么是“地圖閱讀法”呢?容我細細道來:

記得車神舒馬赫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被問道:你為什么能把車開得這么快呢?

車神回答說:因為我會使用剎車。

這真是個絕妙的回答。想要把車開得更快,就要在該快的時候快,在該慢的時候慢;在直道上加速,在進入彎道之前減速。

閱讀也是一樣。想要讀得更快,就要靈活調整閱讀速度:在重要的段落慢下來,在不重要的段落略讀,甚至跳過不讀。

而車手駕車,如果事先對賽道全程的地圖了然于胸,就能提前預判,控制好車速。

與之相似,“地圖閱讀法”就是主張:閱讀者在真正開始閱讀之前,要通過預覽和檢視,對整本書的“地圖”了然于胸,以便在閱讀過程中適時調整閱讀速度。

那么,如何掌握一本書的“地圖”呢?

快速瀏覽標題、目錄、序言、小標題、段落首句和結論,同時留意黑體字、圖表、引文、腳注等信息,像X光一樣,透視出全書的骨架(也就是大綱)。然后根據透視的情況,擬定閱讀策略,在該快的時候快起來,在該慢的時候慢下來。


讀過莫提默·J·艾德勒的扛鼎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朋友,可能會說了:“地圖閱讀法”不就是艾德勒所說的“檢視閱讀”嗎?

沒錯,幾乎是同一個意思。但本文所介紹的閱讀方法,其實是從另一本書里總結出來的,它就是普林斯頓語言研究中心、艾比·馬克斯·比爾所著的《如何閱讀》

相比而言,《如何閱讀》更適合那些想要通過訓練,提高閱讀速度的人們。書中所介紹的“普林斯頓閱讀法”(包括文中所提到的速讀和地圖閱讀法),是一種很容易上手的閱讀方法。

而對暫時欠缺閱讀技能的入門者來說,《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門檻太高了。這使它的地位有點尷尬:人們想通過這本書來學習閱讀,卻被這本教閱讀的書給難住了。它更適合那些有一定閱讀基礎,想要增強深度閱讀能力的人。書中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如何以批判性思維進行“分析閱讀”,和如何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研究性的“主題閱讀”。

聊了這么多,你是不是對閱讀更有信心了呢?

讓我們用更快的速度閱讀吧。買書可以如山倒,讀書不可如抽絲。


推薦閱讀: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買書可以如山倒

有沒有人陪你過時,一書一信不疾不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