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類比指的是兩種不同事物功能相似的比較。
用類比了解未知世界的最佳例證是海倫凱勒,一個盲人怎樣只通過觸摸,品嘗和嗅覺感受這個視聽的世界,更不要說理解這個世界,并能反哺社會了。
凱勒在自傳中寫到,她學習的關鍵就是類比,老師安妮讓她通過對水的渴望和感知去想象水的樣子,凱勒說"我開始通過觸摸和嗅覺對事物形成印象,我以前從未這樣做過,這樣做給我帶來的感官感受和它們給我的通往視覺與聽覺世界的線索,讓我感到驚奇"。
凱勒的類比很大程度上依靠她品嘗到的,聞到的和觸摸到的與她聽不到也看不到的事物之間形成的無數聯想和對應的能力。
2.
事實上許多生物能感受到人類感受不到的事物:地球的磁通量,電場,大氣或水壓力,許多生物還能感受到紫外線和紅外線這種我們看不到的光線,我們還有許多其它感官還要從我們尚未發現的現象中去了發掘,即使用最先進的儀器,也有各自的適應領域和限制。
即使掌握了整套人類感官功能的人,也有一些感受不到的事物,整個宇宙中大部分的內容我們還無法感知,然而我們仍然在嘗試,仍然想了解。
3.
通過觀察,感受,思考并想象,將無數印象,經歷和概念聯系起來,看不到真實的圖像,大腦這個狡猾的工匠自己會拼湊出圖像來,因為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有無盡的相似之處。
類比與相似是不同的:
類比是在不同的現象或一系列復雜現象的內部關系或功能上發現類似。
相似是根據觀察得到的,事物在顏色 形式等方面的類似。
比如桔子像葡萄柚或者桔子像棒球,這是相似,兩種事物都是圓的,如果將棒球比作太陽,那這就是一個有效的類比。
4.
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基于一些類比發展而來的,比如繁殖具有某些特性的植物和動物對進化的影響,是人工選擇,不同環境條件,捕食,疾病和生物體群的相近特征的影響,也就是自然選擇。
偉大的西班牙雕塑家齊里達從自然的生物過程中找到類比進行藝術創作,"我能復制生命,不是表面形式,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隨著時間推移,一步步不斷進化的生命,事物會改變,進化,我能復制這種進化,"齊里達懂得詢問自己,怎樣使形式自然發展,他的藝術想法能夠自由成長。
"遍攬已知求未知,以知與人已愈知" ,從你知道的或者你要教的人已經知道的開始,接著找到起作用的類比建構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