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7 華杉
人生即學習,分分秒秒都是學問,要隨時省察克治。就像為客戶服務,希望客戶成功,這是良知;希望和客戶合作成功,就是私心。這中間天差地別,會影響你的一舉一動,如不省察克治,自己成了騙子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努力拼搏”。要修“夭壽不二”,先修“得失不二”,就灑脫了,就自由了,就有了孟子說的,集義而生的浩然之氣,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付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繁冗,隨意茍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zen)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有一位同學屬下的官吏,長時間跟著聽先生講學,感慨說:“這學問太好了,可惜我文書、斷案工作太繁忙了,沒時間學啊!”
王陽明聽到了,說:“我什么時候叫你脫離文書斷案工作,懸空去學習呢?你既然有司法工作要做,就從那官司上學習,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斷案,不能因為他回答時無禮,就起怒心;不可因為他嘴巴甜,就起個喜心;不可厭惡他托人說情,就加倍懲罰他;也不可因為他苦苦哀求,就屈意答應;不能因為自己事務繁忙,就隨意茍且斷案;不可因為別人誣陷詆毀,就隨別人的意思去判。這里面很多情況,都是自己的私意在作祟,這只有自己知道,要精細的省察克治,唯恐自己的心有一絲一毫的偏倚,就斷錯了案件的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文書斷案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如果離開了具體事去做學問,反而會落空。”
人生即學習,分分秒秒都是學問,要隨時省察克治。就像為客戶服務,希望客戶成功,這是良知;希望和客戶合作成功,就是私心。這中間天差地別,會影響你的一舉一動,如不省察克治,自己成了騙子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努力拼搏”。要修“夭壽不二”,先修“得失不二”,就灑脫了,就自由了,就有了孟子說的,集義而生的浩然之氣,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虔州將歸,有詩別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聞?妙合當時已種根。好惡從之為圣學,將迎無處是乾元。”
先生曰:“若未來講此學,不知說‘好惡從之’從個甚么?
敷英在座曰:“誠然。嘗讀先生《大學古本序》,不知所說何事。及來聽講許時,乃稍知大意。”】
我將要離開贛州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告別先生:“良知何事系多聞?妙合當時已種根。好惡從之為圣學,將迎無處是乾元。”
陳九川的詩,代表他對王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意思是說:良知是什么呢?是需要多聞多見才知道的嗎?非也!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只要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順著心中的好惡去做,就是圣學。如果將迎意必,存了刻意追求結果的心,則永遠找不到進步的力量之源。
王陽明聽了,提醒他說:“你若沒有來這里聽講學,那就不知道‘好惡從之’的從,是從個什么。”
王陽明的意思,你不要簡單的講好惡從之,不仔細體察,從的就不是良知,一不小心就從了自己的私欲了。
敷英在座,說:“是啊,是啊,我曾經讀過先生的《大學古本序》,根本讀不懂,不知道先生說的是什么意思。來這里聽講,才稍微知道大意。”
【于中、國裳輩同侍食。
先生曰:“凡飲食只是要養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積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長得肌膚?后世學者博聞多識,留滯胸中,皆傷食之病也。”】
于中、國裳等同學一起陪先生吃飯。
先生說:“飲食的目的在于滋養我們的身體,吃了一定要消化。如果只是蓄積在肚子里,就成了積食腫塊,怎么吸收長成肌膚呢?后世的學者追求博聞多識,留滯在胸中,都是消化不良的毛病。”
【先生曰:“圣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
曰:“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wei)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只是生的分數多,所以謂‘生知安行’。眾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治,也只憑他。只是學的分數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先生說:“圣人也是學而知之,眾人也是生而知之。”
九川問:“這怎么理解呢?”
先生回答說:“這良知人人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完整,沒有任何障蔽,但圣人也在兢兢業業、孜孜不倦、自然不息的學習,只是他天生的成分多,所以說圣人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普通人呢,從孩童時起,他的良知也完備如圣人,只是障蔽多了。但是他良知的本體,并未泯息,雖然學問克治,也是憑籍這良知在學。只是他學的成分多,所以叫學而知之,利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