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莫問前路,天涯比鄰
愿春早來,花枝春滿
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手機解鎖后彈出的第一條消息是程璧推送了新歌。
我沒有迫不及待地點進去聽,而是預先在心底細細思量,程璧這一次又會為我帶來怎樣的心靈沖擊?
聽程璧的歌,再浮躁的心也能安靜下來。她的聲音似棉麻般質樸,曲調平和,歌詞如詩,仿佛春日拂過一陣和煦的柔風,冬日灑下的一縷暖陽。
前奏緩緩流出,依舊是如溪水潺潺,與她以往的歌并無大異。靜靜地聽著歌詞,忽覺一絲不同。這一曲的詞不再傳遞給我歲月靜好的感觸。
翻閱歌詞,撲面而來一種熟悉感。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不是崔顥所作的(黃鶴樓)嗎?漢陽、鸚鵡洲皆是武漢的風景名勝。
再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句,我才逐漸了解到程璧作此歌的寓意。
這八字出自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全唐詩)中收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長屋親王,是日本當時的相國。唐玄宗時,長屋曾經命人制作千件袈裟,繡這四句偈語在上面,送給大唐高僧們,鑒真大和尚當時也收到了這份厚禮。鑒真正是披上了這件袈裟,決心東渡日本傳法。
而末句“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源自(送日本國僧敬龍歸)一詩。晚唐時,日本僧敬龍從中國回去,韋莊寫此詩相贈。該句是說:誰能陪法師飄洋過海,到遠在扶桑之東的島國去呢?惟有一船明月,一帆清風。
程璧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前往東京,自此與日本深深結緣。她的歌所作之詞大多來源于日本詩人的詩歌。此首(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制作,靈感源于中國與日本的佛學淵源,于封城后的武漢完成收尾,其深意不言而喻。
二月初,網上傳出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資的照片,其上正標示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字。
我頓時滋生出對此善意的無限敬重。
一個國度的山川,只能依附在本國的土地上,不可能遷移到另一個國度;而天上的風月,卻不會受到地域的拘束,不同國度的人皆可以共見。
中國與日本因佛結緣,“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佛本慈悲,在中國面對如此緊急的境況時,以往的矛盾能暫先擱至一旁,這或許正參悟了佛的真諦。
不論是國人,還是友鄰;不論黃皮膚,還是白皮膚、黑皮膚,我們同住一個地球村。即便兩國山川異域,也不妨共結來源,正因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為疫情奮戰的戰士們,待一切恢復如初,我們一起開啟新的生活。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馳援的友鄰,我們定將這份厚重的愛與所有的善意,都深藏于心中。
愿春早來,花枝春滿。
山河無恙,人間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