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日大雨,天冷。兒子多睡了兩個小時,大喜。一口氣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意猶未盡。
好多話呼之欲出,又覺嘴里很“窮”,說不出稱心如意的話。
我和老公相識半年就領了證,結了婚。緊趕慢趕的又接著生了孩子。隨后,兩年的帶娃生活困頓了我。
很長一段時間,我陷在泥沼里,越是用力掙扎,越是想讓身邊的人拉我一把。結果卻是更徒勞的,越陷越深。
我怒吼,嘶喊,讓自己遍體鱗傷,也讓愛我的人遍體鱗傷。
老公說,每吵一次架,那些不經思考便脫口而出的話,就像一把利劍插在對方的胸口上,是刻苦銘心的痛。
對于我們兩個理性的人來講,太殘忍。
彼時的我,沒有人告訴我婚姻當如何,生娃頭幾年又當如何。
我那受盡兒女之苦的媽媽,只能告訴我,人生本來就是苦的。并無從解決我的問題。
于是,我更困頓了。
02
直至今日,讀起《我們仨》,我才知道婚姻里的日子需要多少智慧,而一個人的人生路上的修行,更需要無數的智慧。
楊絳和錢鐘書是自由戀愛的夫妻,是情投意合的夫妻。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不和平的年代,他們四處漂泊,直到年老才覓得一處安靜之所。
可是,就是在那樣的年代里。他們依然能把日子過成了一種詩意。
楊絳在書里說,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
確實如此,愛讀書,只愛讀書的兩人。無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記得的都是讀書和工作,而他們把這當做一種樂趣。
這種樂趣,貫穿了終生,貫穿到下一代,甚至是他們整個家的核心幸福力。
更難得的是,如今太多的夫妻因為日常的瑣碎,吵了無數的架,最終因此走向離婚的也不少。
可你看他倆。錢鐘書在食住行上妥妥的一生活白癡。穿什么衣,吃什么飯,都要楊絳的悉心照料。
楊絳樂此不疲,并為自己料理他的一切引以為傲。而錢則是可愛的跟個孩子似的。
有一次,錢鐘書特意為楊絳做了一次早飯。可楊絳明明記得前一晚,煤爐被她熄滅了。
她心下明白,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兒。吃著吃著,忽然詫異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因為平時她晚上把煤爐封上,他早上打開火門,爐子就旺了。)
錢鍾書正等著被問呢,他得意地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楊絳生孩子在醫院的時候。錢鐘書每上一次醫院,都要報告他在家又干了一件壞事。
這些壞事都是把墨水潑在桌布上啦,把門弄壞啦,等等生活小事。楊絳每次都告訴他,她能修好。他也就真的放心了。
而另一番面,楊絳說:“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所以一個家庭必有分工,我能當你老師,并以此為傲。你能為我穿衣吃飯,并以此為傲。你我甘之如飴,這就是我們的幸福之所在。世間還有什么樂事,能比此之樂呢?
你不得不贊嘆,楊絳先生的智慧。
03
從二老的婚姻再看自己的婚姻。你會有一種頓悟之感。如果很多瑣碎的事,對方都不是故意的,只是有點笨!
那么,不妨學學楊絳先生,多一點擔當,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發現樂趣的眼睛。
我們也能于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一抹詩意來。
他們的故事,不是童話里的有一個永遠快樂生活在一起的結局。
他們一生坎坷,直到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又在人生道路上的盡頭揮手告別。
留下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的心心相印,幽默風趣。錢先生的童真,楊先生的擔當,女兒的善良,都將是我于婚姻生活里,一生向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