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至25日,全國第四屆“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在寧波光華中學舉辦。很感謝孫明霞老師,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讓我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讓我能夠知道外面的教育者都在做些什么,他們都是什么成長狀態(tài),都有什么樣的夢想,都在怎樣努力使夢想成為現(xiàn)實。
由于和其他事情沖突,我是22日晚和同事王一起乘坐南下的列車的。一路上,想象著我將會遇到什么樣的人?與他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他們都擁有一種什么樣的生命狀態(tài)?望著窗外的黃昏和繼而的晨曦,我感覺,我一定是在乘坐列車駛向光明!內心禁不住的激動和期待!
在火車上偶遇的放假的大學生和熱心人的幫助下,我們經歷了近17個小時的火車和兩個多小時的汽車轉車,在23日下午1點多終于到達了寧波光華中學。光華中學是一所全寄宿制民辦學校,位于寧波市慈溪龍山鎮(zhèn)風景區(qū)。它依龍山,傍東海,環(huán)境優(yōu)雅,真是能夠靜心學習的好地方。
接下來就是一天半緊張的學習:專家報告,草根老師的成長、讀書沙龍、互動問答等等。讓人不停的心潮澎湃、贊嘆不已、敬仰向往……
可能是我做班主任的原因吧,對李素懷老師的《有滋有味做教育》感觸很深。李素懷老師是吉林省公主嶺市秦家屯鎮(zhèn)第二中學數(shù)學教師,2017年獲得馬云鄉(xiāng)村教師獎”。
她心有大愛,勇于接納被貼上標簽的孩子;她和孩子們一起到教室外的大地上畫圓,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的趣味性;她引導孩子們看田螺媽媽生寶寶,讓他們體會到生命孕育的美好與悲壯;一起給死去的小魚舉行土葬的肅穆儀式,讓孩子們切身體會生命的短暫,活著就是美好,讓孩子的內心從小種下了珍愛生命,熱愛生命的種子。她邀請漫畫家給孩子們畫漫畫,穿漫衫,很有創(chuàng)意;邀請孩子品嘗老爸的糖葫蘆,酸酸甜甜的味道令孩子們唇齒留香,熱愛生活;她邀請大學生進教室給孩子分享做大學生的小成就真美好,給孩子們對努力和成長懷有美好地期待,會莊嚴認真對待成長的每一步前進。
好奇之余,我上網搜了李老師的博客,自2008年以來的十年間,她一直在堅持把和學生一起生活的點滴用文字記錄下來,我似乎聽到了她敲擊文字清脆的聲音是生命的拔節(jié)聲。通過每天的故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觸摸自己進步的足音,他們都找到了“自我”,并且努力做好自己。迄今為止的2069篇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們的故事很平凡卻很真實,他們的故事很簡單卻很樸實。沒有驚天動地,沒有刻骨銘心,我卻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農村教師的心路歷程。本次“教育行走”活動結束后,從李老師的微信動態(tài)中看到,她又已經轉向了另一個學習的會議,投入其中,她在23:21時寫道:每天的課程收獲滿滿,回來必須及時整理總結,才能及時記住課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多么善于學習的老師啊!李素懷老師有滋有味地把生命化教育演繹得如此豐富,如此精彩。她和孩子們的世界有趣、有樂,也有美。她就像一抹溫潤的光,照亮鄉(xiāng)村教育;她用自己平凡而投入的每一天的工作,為學生堆砌出色彩斑斕的未來;她用樸素的生命態(tài)度,告訴行走者,無論你在哪里,只要你做了,總會有飛行的一天。
很喜歡謝云老師的講座:《寫成這樣》。謝老師的講座似乎拉家常,他娓娓道來,我們則如癡如醉。因為一些深邃晦澀的寫作理論,在他的講述下,竟變得簡易明了,通俗易懂。原來寫作這么簡單:“生命里的東西,有的是生出來的,有的是長出來的;教育就是要造就更加美好的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總是以言說、文字來賦予和確證自身行為的意義和價值。”“寫作是為了更好地記錄自己,表達自己,成全自己;寫作是為了更好的遇見、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寫作讓我們始終保持饑餓感和好奇感。”“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你手中的筆是手術刀,而不是殺豬刀,不要說太多的大話,而要習慣于說小話,哪怕再宏大的主題,切口也要小。”“讓文字照亮我們的生活,寫作就是表達,表達就能改變;想得美才能活得美,說得好才能寫得好。”
李慶明老師的講座《從教37年,吾道一以貫之》,讓人著實感動佩服。他告訴我們教育需要堅守,教育更需要理想,哪怕像堂吉訶德那樣,屢戰(zhàn)屢敗,也應堅持下去。同時,我們應該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我們要在教育之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條。李老師是“田園教育”的首創(chuàng)者,他孤身一人佇立于一片荒野,看到了魂牽夢縈的精神樂園,于是在水一方,他開始他的海永實驗,在那里他找到了通向村童的回家之路,他鄉(xiāng)村式的情境教學,喚醒孩子們的情感智能,激發(fā)他們的原發(fā)創(chuàng)造力,誘發(fā)他們的主動參與性,最終也帶領孩子們融入天地自然,一起走進唯美的自由王國。他的一曲“Raise Me Up”,道出了他多年來對于教育的辛苦堅守,讓多少人為之落淚。
還有余年初老師的《左右是個故事》;扈永進老師的《最好的教育,先給自己的孩子》;傅國涌老師的《和孩子一起與世界對話》;張文質老師的《心懷世界,活著當下》等講座,無不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該做什么樣的教師?該有什么樣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
短短的兩天聽會間,在“教育行走”中,我看到了一群懷揣著教育情懷與理想的人,在一起聆聽,分享,撞擊,錘煉,吸收,消化,從而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同行者的扶持、推動、引領下快速成長著。合影時,大家都擠在一起,有站有坐,有俯下身子,有踮起腳尖,有正襟危坐,有歡呼雀躍,目的只有一個,暴露自己,展示自己。我,置身于其中,感受著那種對教育的熾熱,對夢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期待。謝云老師說:你所有的沖動都必須付諸于行動才會有真正的意義。“教育行走”,讓我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相信在這行走中,我會不斷改變自己,超越自我;我會走得更自信、更堅定、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