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唐詩宋詞之前,背熟過兩首宋詞,一首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首是岳飛是《滿江紅.寫懷》。《明月幾時有》是鄧麗君的歌,收錄于1981年的專輯《淡淡幽情》;《滿江紅》是羅文所唱,出自專輯《EMI精選王之好歌獻給你》。
舅舅告訴我,《滿江紅》的作者是岳飛,他又送給我一套《說岳全傳》小人書。就這樣,我知道了岳飛。
那套小人書一度是我的最愛。那時看得又氣又恨,氣的是岳飛過于忠直,恨的是秦檜太過狠毒。長大以后,尚記得那些情節,又重新讀岳飛的故事,誰知正史的三筆兩筆描述,更讓人沉默。
岳飛之戎馬一生,在《續資治通鑒》一書中可窺十之八九?!皽幦嗽里w,少負氣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力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p>
1122年(宣和四年),童貫、蔡攸兵敗于契丹,劉韐于真定府招募“敢戰士”以御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岳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這一年他的父親病故,岳飛回鄉為父親守孝。兩年后,因為水災,岳飛家計艱難,為了謀生,他又到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
1126年(靖康元年),宋欽宗反悔割地,金兵南下,所到之處宋民慘遭殺戮,哀鴻遍野。岳飛目睹災難,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心家人在兵亂中難以保存。岳母姚氏深明大義,積極鼓勵他投軍報國,還在他背后刺上“盡忠報國”四字。于是,岳飛投身抗金前線,隨劉浩歸屬宗澤,幾次作戰后,25歲的岳飛因功遷武翼郎。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撤出汴京徽、欽二帝及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作了俘虜,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宋高宗即位后避戰南遷,岳飛不顧自己職位低微,向高宗上書進言,建議高宗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振作士氣,收復中原。但只得到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的下場。
岳飛抗金之心未曾動搖,1127年,岳飛奔赴抗金前線,軍從招撫使張所,后來在作戰中被金兵圍困,期間因與同僚王彥不和,輾轉投靠宗澤。1128年七月初一,宗澤離世,杜充繼任東京留守,放棄開封后,又放棄建康。岳飛決定脫離杜充,隨后成立岳家軍。岳飛嚴于治軍,賞罰分明,以后的岳家軍,讓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
1130年,岳飛首次得到朝廷詔令,命他配合鎮江韓世忠,伺機收復建康。建康戰役歷時半個月,岳家軍首次取得輝煌勝利。是年五月,岳飛第一次覲見高宗,上奏陳詞建康之重要,高宗認同,并賜予岳飛金帶。
此后,岳飛領導岳家軍所向披靡,戰績赫赫。
1134年,岳家軍收復襄陽六郡,震驚朝廷。
1135年,岳家軍平楊么之亂,名揚洞庭。岳飛因此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后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1136年,岳家軍兩度北伐,收得商、虢等地。
1137年,岳飛的官職升至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并得到宋高宗的授命:“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并準備將劉光世的兵馬撥歸岳飛。但后來因為張浚和秦檜從中作梗,高宗又否決了這個前議。岳飛不忿,上書乞罷軍職,不等批復,便回廬山母墓旁守制去了。高宗聞知岳飛辭職,即詔令敦請岳飛還軍,李若虛苦勸六日,岳飛方肯還軍,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
隨后,宋高宗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并令其與金接通關系。韓世忠及岳飛對議和堅決反對,但高宗不聽。
11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并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1140年,岳家軍挺進中原,在朱仙鎮大敗完顏兀術。此役之后,恢復中原指日可待。
這時,岳飛的噩夢開始了。
岳家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完顏兀術準備逃出之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岳飛不得不班師回朝。他一直力圖抗金收地,恢復中原,但,十年之力,廢于一旦!
1141年10月13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少保、醴泉觀使岳飛,下大理寺?!贝饲捌溟L子岳云也已下獄。
11月7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并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和議雖已達成,但岳飛始終未能被釋放。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秦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p>
1142年1月27日,農歷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宋高宗下令將岳飛賜死。張憲、岳云同日被斬。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飛時年39歲。
岳飛回朝后寫下《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p>
那個時候,他大概已經知道,自己是無法看到靖康之恥雪清。
南宋抗金名將屈指難數,命運不一,有些人也像岳飛胸懷大志,最后一樣含恨而亡。
宗澤主力抗金,上書陳述恢復大計的奏章達42次,但始終沒有得到高宗的支持,1128年,年邁的宗澤記恨離世,臨終前仍高呼:“過河!過河!過河!”
吳玠因為長期鞍馬之勞,于1139年死于防地。
劉锜于1141年柘皋之戰再破金兵,之后被罷去兵權,年老后又被起用,最后病死。
韓世忠被升為樞密使,明升暗降,兵權被奪,岳飛死后,他辭去樞密使之職,解甲歸田。
但岳飛確實是最悲壯的一位。忠心耿耿、功名赫赫,想殺他也找不到合適的罪名,這種冤屈,不敢說后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吧。
只是,把罪名都歸咎到秦檜、張俊,實在太便宜宋高宗了。下令賜死岳飛的人是他,跪在岳飛墓前的人也應該他才對。
宋高宗趙構本為宋欽宗異母弟,素無兵權,南渡后又閱歷了終生難忘的“苗劉兵變”,對麾下諸將都是半用半防。
一開始,相信他是信任岳飛的。他的半壁江山未穩,他需要有人替他出生入死。等到后來日子安定了,他的皇位也算是穩固了,除了已被金人擄走的兄長,沒有人能動搖他的寶座。他開始顧慮,萬一兄長回來了怎么辦?雖然兄長昏庸無能,可是,這個位子本來就屬于兄長,按照宋朝建立以來的種種事例,他不可能占著位子不還回去。但還回去他不甘心,好不容易才有機會成為一國之君,天下萬民莫不以為他尊,飽嘗號令天下的痛快滋味,人人都要看他臉色做事,他才不要再次淪為人臣,而且這樣可能會斷送自己的性命。于是,他要保證,兄長不能活著歸來。所以,后來,他才對岳飛著實氣惱吧。三番四次敢與他對著干的人,也只有岳飛一人而已,且岳飛手握兵權,深得人心,長此下去,如何了得?
其實,岳飛也不是一個糊涂人,一次提及“恢復中原,迎還二圣”已使得皇帝不快,他再也不提起這件事了。而且,他開始懂得為皇帝著想,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在入覲時向高宗提議立其養子趙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上В@一次,他又想錯了。宋高宗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他。他哪里知道,縱使皇帝有這個心,也萬萬不能過早提出來,何況岳飛是一介武將,干預皇帝的“家事”,正是以“杯酒釋兵權”建國的趙宋最顧忌的事情。
岳飛這一生,錯就錯在太過盡忠報國,他一味主戰、反對議和,認為“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已經讓皇帝對他心生嫌隙、去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他在宋高宗反悔不把劉光世的兵馬交給他以后,一去不回頭;
如果他不是那樣想著盡忠報國,收復河山;
如果他在皇帝面前懂得退讓;
如果他學韓世忠韜光養晦,置屋買地,減少皇帝對他的猜疑;
或許,他也能夠得到善終。
可惜沒如果。
議和一事,其實宋高宗也有他的苦衷。當時金國幾乎三年就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內憂外患使他焦頭爛額,何況,他也是一個孝子,母親被擄,不議和,哪里能夠讓母親盡快歸來?“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雖與之立誓,當奏告天地、宗廟、社稷,明言若歸我太后,朕不憚屈己與之和?!薄拔┯H若族,久賴安存,朕知之矣。然閱歲滋久,為人之子,深不自安。且慈親之在上國,一尋常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系甚重?!鼻呵笕?,名正言順。
當然,他更憂慮的是自己的皇位永固。岳飛英勇善戰,可能真的實現恢復中原的大計,雖說現在岳飛還必須聽他的,可是,萬一有一日,岳飛不聽自己的了,那可怎么辦哪?北方那半壁江山不是自己弄丟的,即使要不回來,大概也沒有人敢責備他。為保證自己可以安享半壁江山,只好除去心中的一個大隱患了。
宋高宗1187年11月9日病逝,時年81歲,他當了36年的皇帝,后來又當了25年的太上皇。
就連秦檜,至死仍高官厚祿,享盡榮華。
誰還敢說壞人都沒有好下場?
可憐岳飛,一生戎馬,盡忠報國,卻落得個以“莫須有”被賜死的下場。天日昭昭,天日昭昭!1163年,宋孝宗即位,下令為岳飛昭雪,這當中,是否也有宋高宗的追悔之情?
但世間最無用的是人死后的種種紀念及追憶。岳飛半生功績赫赫,最后不過只余一曲《滿江紅》氣勢磅礴,豪情萬丈,激蕩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