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多的時候,開始下雨,現在,雨還在“沙沙”下著。
透過窗戶,能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在半山腰的地方,一片已經泛黃的玉米在雨中孤零零地立著,像是被遺棄的孤兒般;在它們的斜上方,幾株瘦弱的樹苗順著山坡向下傾斜著,仿佛在向下面的什么東西低頭認錯。周圍黃綠相間,不過隨著秋天的深入,黃色慢慢慢慢地逐漸占據了主動,要不是這場秋雨,估計草綠色會加速褪盡吧,那樣,在深秋時節,望出去就都是漫山的黃土了。
在山腳的地方,綠色已經不見,幾孔窯洞在切面上出現,像幾只空洞的眼睛,眺望著前方。
前方有什么呢?
只有遠行的人才真正知道。
離我不遠處,有一片小樹林,不時搖頭晃腦,楊樹葉子手掌那么大,感覺好似雨打上去,讓它們不斷晃動;其實不是,風吹的,透過打開的窗戶,不斷有小風吹進來。
秋風,不管多小,緩緩拂過,都讓人心生凄涼。
其實,不管是秋草秋樹,還是秋風秋雨,跟春天是沒有多大的區別的。春秋時節,草樹都是有黃有綠,風雨都是輕柔如絲,如果有人說,秋天溫度低,風涼,春天則比較暖和,一片生機,那必是謬誤,不信可以做個實驗,親自測一下,肯定沒那么大的區別。
那為什么一寫到春天就是一片生機,而秋天則是一片肅殺呢?
最初的道理我想應該很簡單,春天,什么都在生長;秋天,什么都在凋零。
比如剛剛在前文說的,有人覺得春秋一個暖和一個寒涼,實則不然,不過是人心里的主觀感覺罷了,春天的時候,因為剛剛度過寒冬,不管怎么春寒料峭,都覺得陽光那么溫暖美妙;秋天的時候,因為剛剛度過炎夏,不管怎么秋陽炎炎,都覺得是一日冷似一日了。
不對,我聽見有人這樣反駁我,你說得不對,秋天不是什么都在凋零,秋天不也是可以收獲嗎?收獲的季節多么美好,收獲的時刻心里該多么歡愉,哪里有什么肅殺之說呢?所以春天一片生機的說法無疑,但是要說秋天的時候到處一片肅殺,不一定吧。
我只想說,收獲的過程,就是凋零的過程;收獲之后如果不能再次生長,不管是季節還是人生,不就都結束了嗎?
當然,說到秋,說到秋之肅殺,就不能繞過文化層面,因為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秋天被賦予了更多肅殺的內蘊。宋玉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此,悲秋有了源頭,很多文人騷客在秋天的時候“為賦新詞強說愁,卻道天涼好個秋”。
崔峒說“貴來君卻少,秋至老偏悲。”
暢當說“我有新秋淚,非關宋玉悲?!?br>
李群玉說“年年羞見菊花開,十度悲秋上楚臺?!?br>
杜牧說“江南為客正悲秋,更送吾師古渡頭。”
杜甫說“直覺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許渾說“寧歌還夜苦,宋賦更秋悲。”
陸游說“已驚白發馮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br>
等等等等,當然也偶有喜秋之詞,比如劉禹錫在著名的《秋詞》中這樣說: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但是這畢竟是極少的情況,而且,劉禹錫在詩中不是也說了么,“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雖然劉禹錫是唐朝人,從宋玉開始到唐朝,那也是不少時間了。
因此,千年來,很多悲秋的古詩文不斷被我們讀啊讀,背啊背,血液里自然被注射進悲秋的基因。后來處決犯人也經??吹揭痪湓挕扒锖筇帥Q”,文人士子參加科舉也會在秋天起身,離鄉背井趕赴遠方,前途的迷茫與秋天的肅殺彌漫,愁腸百結,更是影響了后人對于秋的印象。吳文英在詞中就寫到: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什么是愁呢?秋天的時候,遠行的人心里糾結的那個東西,就是愁啊。尤其是下點秋雨,就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清代使人陶澹人在《秋暮遣懷》中就說:
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說到這里,可以做一個小小的總結了,在我看來,秋之為悲,不外乎我上面說到的這兩個原因,一個秋天是個凋零的季節,一片肅殺,而且秋天過去就是沉悶的冬天,人們在心里總是暗示自己“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于是越來越郁郁寡歡;還有一個就是幾千年的悲秋傳統,從小就給我們注入了悲秋的基因。
還有一些說法,比如:
立秋前后,隨著天氣漸漸涼快,人從過激情緒中調整過來,這時就容易因身體能量消耗過多,而出現疲軟、困乏等狀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里,人們除了容易“秋燥”,有時也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
此外,“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的驟然下降,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百度百科中的這些解釋有的還有點小道理,有的就比較無聊了,見仁見智。
其實我想說的還要回到題目中吳文英的那句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什么意思呢,悲秋與否更多的還是主觀感情決定的?!靶纳锨铩敝^之愁嗎?不然,吳文英說的很對,是“離人心上秋”,可見悲秋這個東西,真正悲的,并不是秋,而是其它,只是因為我們把很多要“悲”的事情放在了秋天這個大環境里了。
秋是無辜的。
那為什么“秋”容易引起人對很多事情產生“悲”的感情呢?觸景生情,在秋天,很多情、景生來帶“悲”,或者這樣說:性屬悲。
于是我想到,為什么和有些人在一起,會感到“如沐春風”般快樂舒適,而和另外一些人在一起的時候,內心一片“悲觀肅殺”呢?原來和“悲秋”是一個道理。
愿我做一個可以讓別人“如沐春風”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