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央媒報道,在安徽一農村教學點,有人發現一個女學生舍不得吃菜,只是蘸著碗里的湯吃饅頭,菜被她打包放在塑料袋里,準備放學后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吃。
這個簡短的新聞,深深的刺痛了人們的心靈,女孩如此懂事,卻也如此心酸,而她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留守兒童,這個身份讓社會對此事更加關注。
據官方消息,2016全國年齡十六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超過九百萬,而像安徽這樣的中部省份占全國比率超過50%,他(她)們中的絕大部分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
這些孩子每年只能見到幾次父母,有的甚至一年見不到一次,但他(她)們的生活,學習跟其他小孩無異,在思想和行為上可能比其他孩子更成熟,自立能力會更好些。
從數據上看,這900多萬的孩子中除了大部分是祖父母監護之外,有三十萬孩子應該是寄居在親戚或朋友家里,還有超過三十萬人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
曾在網上看到一些關于寄居在親戚家的感受,有人說,做事干活戰戰兢兢,怕惹親戚生氣,怕給親戚添了麻煩,總之,是在很壓抑的氛圍中度過。
更早的體會到人生百態,是留守兒童更加自立的原因,整體上也更加懂事些。
跟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遇到的問題,更多的是跟教育有關,這些六七十的農村老人大多沒有什么文化知識,他們平時做做飯、補補衣裳,能把小孩的衣食住行安頓好就很不容易了,面對孩子的教育,他們感到無能為力。
留守兒童面臨的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品質德行教育。
缺少父母的監管,孩子的行為會更加自如一些,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但又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些孩子關愛缺位,有暴力傾向,前幾年。媒體報道某地一個幾歲男孩被幾個“太閑沒事干”的同學群毆以致昏迷,而后死亡。
這件事說明留守孩子若德育缺失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父母在外地打工,定時往家里寄點錢,家長不過問、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這是一些留守家庭的共性。
有教育人士表示,學校跟留守學生的父母溝通孩子的情況時,大部分態度較好,但有一部分家長有些不耐煩,他們認為孩子交給學校了,自己就沒事了,孩子出問題了,就是學校的責任,這樣的想法讓老師和學校都很困惑。
有些很懂事,有些很調皮,兩級分化是留守孩子的現狀。
父母在外辛苦的掙錢,有些孩子理解,他們像一個“小大人”,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亂花錢,在學校認真學習,不胡亂生事;但有些孩子不理解,他們拿著父母給的生活費到處揮霍,自由散漫,由于貼著“留守兒童”的標簽,學校、社會都會讓他幾分,所以有些孩子驕縱、蠻橫無理,甚至引發校園欺凌。
如今,社會環境復雜,未成年人接收不少負面信息,若沒有科學的引導,孩子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有網友提出疑問,帶菜回家給祖父母吃的女孩所在的學校,四個老師教九個學生,資源會不會浪費?其實,這里沒有浪費不浪費的說法,只是說明國家對待留守兒童非常重視,舉國之力培育好他們,因為他們是整個社會的孩子。
現在,這群孩子吃上了免費的午餐,同時,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農村學校教育也逐漸規范,我們在關注他們生活問題時,是否應該思考下其他問題?
帶菜給祖父母吃,或許是貧窮,或許是習慣,但人們感動的是這個小女孩的懂事,而整個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又是怎樣的狀況,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