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一天時間游廬山,花了一天時間休息和沉淀,花了一個小時寫了這個《廬山游記》? 初稿
? ? ? ? ? ? ? ? ? ? ? ? ? ? 廬山游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阡城江少
? 壬寅逢秋,十月壬寅,江與眾友,游于廬山。游歷眾觀,飽眼所見,增心所悟。
? 平旦即起,洗漱更衣,卯正二刻,欣然馳往,途皆美景,卻似夜郎,群山萬壑,多以矮山。復行數里,景觀各異,土地平曠,河流交匯,沼澤映日,魚池儼然。首重欲睡,枕窗而臥,不曉知事。時過六刻,至廬山下,檢查核酸,購票而行。扶車而上,俯身而觀,盡收眼底,獨峰而立,亂石橫臥,雜樹立崖,向天挺拔。至頂而行,有君指路,沿路而行,始進山林,多為松樹,高風亮節,堅貞挺拔。林中遇竹,石縫而出,與松比高,兩者若比,余更喜竹,雖不粗壯,卻也正直,君之風度。前行廟現,且遇僧人,不聞經聲。沿路而返,擇景而觀,會遇故居,主為潤之,前行而觀,居已改館,行至館口,有人賣詩,以名作詩,十錢一作,自詡出名,百度可查,上前語談,亦可查焉,令余作詩,觀余水平,余辭推卻,卻道余傲,令人氣焉,文本高貴,以詩謀生,固然不假,氣度甚小,風骨何在?令人笑焉。入館而觀,感悟歷史,建國歷程,實屬不易,需惜當下,館中陳列,先生之物,筆墨紙信,會晤之椅,數十物件,無價之寶。出館而行,見抗戰館,與之同義,先輩之軀,以身報國,鑄今華夏,當以銘記。
? 時至正午,擇地而食,食之有味,魚蝦雞豚,茄菜木樨,牛豌魷筍,一飽口福,憾無杜康,然必痛飲。食畢而走,遇湖而游,繞湖而行,蘆葦空竹,水清見魚。行至湖尾,現有花園,曰為花徑,江州司馬,作詩于此。沿湖行畢,往山而行,樹有紅綠,更有少樹,樹已無葉,只余空枝,頂遇寺廟,名已不記,佛陀眾多,周以小佛,不言不聞,不望不聽,更多不識,所見短淺,不能道名。不聞誦經,以為代替,科技發達,愿佛能聞。寺出下山,遇紀念碑,與館同義,紀念先輩。至一崖處,面正迎西,遙憶東坡,題西林壁,莫出于此?不得而知,唯余敬仰。
? 時至哺時,行至街巷,購以特產,曰為茶餅,念友人之,購以帶歸,當以贈之。復乘纜下,景亦不同,感亦不同。歸遇黑貓,為貴妃乎?需問司馬。因時不巧,會逢天干,無以流水,未觀瀑布,實為遺憾,若能往之,觀太白詩,游太白地,心中何想,不可而知。景今猶在,不見太白。若晚七日,銀杏葉黃,景又不同。乘車歸往,人已疲憊,席椅而臥,待夢醒時,月掛東南。
? 同游之人,領隊華姐,丁焱張玲,夜郎徐平,曰崔東明,豪杰澤力,超群俊輝。
? 游畢而想,此地善焉,余亦喜焉,夜郎而來,今在江州,知狄公湖,知淵明湖,今游廬山,游古人地,陶李蘇白,文筆蓋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心生敬佩,今生有幸,能游故地,觀其所景,悟其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