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廬山的人應該都到過牯嶺鎮,一個坐落于廬山頂上的世外桃源,因三條上廬山的路交匯在這里,所以這個桃源雖處高山僻境,卻很繁華。
鎮子不大,游客卻很多,馬路上幾乎人挨著人,但我并不感覺擁擠,這里沒有私家車,所以交通不會堵,而且除了當地的坐商,四面八方的來客到這兒只有一件事——旅游,既然是出來玩的,行為節奏自然比平時慢。越發感覺世界的運轉速度在每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在北京即使周末,即使不在早晚高峰,即使從家里到超市買菜,腳步也總是匆匆忙忙的,怎么也慢不下來,就像中國人永遠度不了羅馬人那樣的假日一樣,有些地方根本沒有真正的假期。
我這次是逼著自己出來的,這幾個月情緒低落,抑郁、焦躁甚至時有輕生的念頭,不愿跟任何人交流,一到周末便躲在家里以玩游戲來休息、放松,結果越休息越累,越放松心情越差,可能是怕國慶長假如果在家玩八天游戲的話,真的會情緒失控吧,所以一閃念就買了來江西九江的車票。
江西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很遙遠的地方,原本想著從小生活在黃河以北的自己,第一次來到長江以南,會看到多么不一樣的風景,結果站在九江市的街道上,我又一次失望了,這里看上去和德州沒什么區別啊。國家的城市化建設讓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矚目,可人們活的卻更累了,尤其今日,我突然悲從中來,難道從小聽說過的北方地區天高野曠,南方水鄉秀麗多姿這些形容詞,只能出現在語文課本里?
? ? ?
其實廬山之行來之前我就一直在猶豫,甚至坐在火車上還總想要不要回去:十一期間出行人多,而且九江這幾日天氣也不好,我為什么花錢出來買罪受?
以上我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糾結都廬山的登山古道上消解了。
我是上午十點多從廬山北側好漢坡開始徒步登山的,這個起點是很多當地人上山的入口,沒有門票,大概當地不認為這一段有什么好玩的,就連地圖上也沒把好漢坡算作廬山的一部分,但這分明就是一條廬山路。
陰天霧很大,看哪都是白茫茫一片,偶爾能欣喜的聽見瀑布的聲音,卻怎么也看不見,只能用耳朵去感受從云海深處傳來的轟鳴。就連山頂的望江亭也被濃霧籠罩,望不見江,只能在網上搜一下圖片,再結合自己的親眼所見,想象一下,我給這種方式起了個名字,叫“聯想式身臨其境”,用這一招也實在是被逼的沒辦法了。
由于濕度很大,石階都是碧綠色的,長滿青苔;比直的古松樹直插云端,看不清有多高;路邊是各種的蕨類和苔蘚類,走在這里像是走在電影里的原始叢林。
為什么說這兒消解了我的煩惱?因為累。健康的體力支出后,大腦自然放松,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其實很多問題根本不需要答案,只是身體太閑,腦子就會想太多,實是自尋煩惱,當一步一步向上,汗出浹背時,那些淤積在腦神經里的煩憂,也就都隨汗水,消弭于大山純凈的空氣中,磨匿在腳下古老的階石上了。
到山頂過了售票處,就進入廬山景區了,人言“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我本打算下午另找一條路下山,第二天從海會鎮由三疊泉上山的,結果發現下山的路東線就是去三疊泉的,可以乘坐東線觀光車游覽。這么好的風景線坐車看實在是浪費,而且一定要專門拿出一天來慢慢欣賞才好,于是我就留宿在牯嶺鎮,稍做休整,準備第二天一早向三疊泉進發。
這里是一路美麗風景的終點,也是另一路更美風景的起點。
到三疊泉的路會經過五老峰,顧名思義它由五座山峰組成,爬登是需要耗費很大體力的,爬上一座山還要再下山,然后再爬另一座,就這樣不斷地上山下山上山下山。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描繪過去三疊泉的路,說是行進途中由于太累,不斷產生此行的后悔,但我想他們應該是先坐汽車再坐纜車然后才步行的,如果讓他們像我一樣,從牯嶺鎮到望鄱亭再爬五老峰,再到三疊泉,全程徒步十幾公里的話,估計這幫文人會放棄出行。
徒步的好處,就是不會錯過沿途的風景。比如這次去五老峰的路上,步行者一定會發現大路旁有很多條小支路,其中一條通往一處景點,名曰含鄱口,很多來廬山的游客沒到過這里,真替他們遺憾。
含鄱口有一個望鄱亭,站在亭子里放眼遠眺,五老峰的整體形態一覽無余,五峰跟下,便是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景象極為壯觀,雖然沒能看到日出,但聽當地人說,云海也是不常見的。我這次來廬山有幸趕上云海出現,并且很多,走在山路上隨處可見,但我認為含鄱口的最漂亮。
云本在天上,當出現在腳下時人就仿佛飛上了天,從天上俯瞰大海自然比平時更加浩瀚,云浪洶涌翻滾,拍打著天際,撞擊著山巔。有的高山脊背在云海里凸起,看上去像一座神秘的仙島;遠處的幾座山峰在云海中若隱若現,像是奔流著懸泉瀑布的山谷;極盡目力望向更遠處,零星可看見點點山尖,像有人在這無邊的云海上泛舟或是海鷗在掠浪翱翔……總之,人間的至美之景全都挪到了天上,幻化成一副遼闊靈動的圖畫。
不僅是廬山的云,廬山的水同樣值得稱贊,它不僅滋養了大山的生靈,也給來廬山的游者以清涼的慰藉。兩日的廬山徒步,我沒買過一瓶水,每當臭汗透衫,口焦舌燥之時,便見路旁有淙淙泉水在山石之間流淌,就地取水而飲,真正的廬山礦泉水,泉水冰涼,剛接滿一杯馬上就看見杯壁上敷了一層薄霜,像夏天剛從冰箱里拿出的一樣,不敢大口牛飲,只輕輕嘬一小口,就感到清爽甘洌,透徹心脾,再洗一把臉,頓感適才的辛苦減輕了大半。
山有云海,水有甘泉,按說廬山僅此就已經很美了,可她偏不肯滿足于獨秀一方,非得還要在山體東南側融合山水、造化一景,終于讓全世界都嘆為觀止,那就是聞名遐邇的廬山瀑布,又名三疊泉。
天下瀑布有很多,大都是一柱傾下,獨廬山瀑布泄流三疊,這源于山體的獨特構造,山壁不是上沿前傾而是逐級向后,形成一個大的三級階梯,水從階梯頂流下,要和石面撞擊兩次才能下到下面的水潭里,故成三疊。
太多的游客文人都對三疊泉進行過描繪和贊美,我實在不敢再多說什么,反正無論大家怎么極盡筆墨,也終超不過一個李白,這個人只在此寫了二十八個字,就被人傳唱了千年,并將被繼續傳唱下去。
當身臨廬山瀑布腳下,我突然對李白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不是因他的文采,而是對他的體能和毅力。因為三疊泉山體上部很像一個破口的碗,上兩疊在碗里,最后一疊從碗的破口流出,所以整個瀑布只能從底部正前方才能看到,其他角度根本看不見,可要下到底部,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本以為進入了三疊景區,三疊泉就不遠了,可走了很長一段路了也不見其蹤影,終于一鼓作氣走到了最底部,誰知還得再往上爬,爬著爬著發現人一下多了起來,看來是到了,哪知迎接我的是比之前更密、更窄、更陡的臺階,一步步往下走,總以為要到了,卻發現剛走完一排臺階還有另一排臺階在等著你,加上滿滿都是人,所以這一段比登一座山都艱難。可李白當年來的時候應該連臺階都沒有,所以不得不令人敬佩。
其實不僅是李白,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稱贊,想大家不惜艱難跋涉,僅是為了來這看一眼,形形色色的人終于趨同一致自發的做了一個名于利之外的事。我不知旅行這件事除了放松身心,還有沒有更深層的意義,如果有,大概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