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片上能清晰感受到老師們的生存狀態(tài)。教師,在這個九月,成了一個焦灼,疲倦,無奈而又隱忍的群體。個中滋味,非身受而不能感同也。
培訓第一天,我在默默里感受真正的生命化教育,與自己的工作結(jié)合。第二天,我仿佛為我這一個月的無奈困頓,疲倦不堪找到了一個切口——真的,有光照進生命。
孫老師的生物課堂飽含著人文關(guān)懷的生命之光。我驚嘆于她的生物課堂的廣度與深度,洋溢著生命張力的課堂如此令人神往——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指向的遠遠不是生物學科,她給予了孩子應有的生命底色。但我更感動的是她的那一句“靈光一現(xiàn),我想到了那首傳唱很廣的詩歌。”其實,那有什么“靈光一現(xiàn)”,都是日積月累的孜孜不倦勤勤懇懇,是積淀里的自由勃發(fā)。這正讓我目前寫作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缺乏廣泛閱讀,日漸趨向“小學生寫作”。
回家后再面對女兒的抱怨,我有了更為清晰的回應:“我都沒有時間好好寫作了。我現(xiàn)在每天都在做沒有用的摘抄,都是批量版的,對寫作沒有任何幫助。”
“怎么會呢?積累當然有幫助啊!就像今天明霞老師的課堂上——你想,沒有深厚的積累,怎么會有生物課上苔蘚植物時聯(lián)想到苔花如米小?”
任何輸入都不是白費力氣,很簡單,如果沒有前幾年的詩歌學習和《詩經(jīng)》學習,我怎么可能在備課《宿建德江》中讀到“日暮客愁新”時想到“君子于役”里的“日之夕矣……雞棲于塒,牛羊下來……”
女兒點頭:“好像也是。可是別人都是量販式摘抄——一個人看《優(yōu)秀作文》,劃下好句子,幾個人一起抄。”
“咱們不管別人,我們自己認真讀的,認真寫的,都是自己的財富。他們浪費了時間來應付作業(yè),比你認真寫深積累肯定不一樣。你的摘抄都入心了啊!”
女兒欣然接受。
一堂課,能讓我和女兒在學習模仿追隨之余,開啟了對學習新的思考,這種學習,遠遠不止于一堂課的收獲。
從明霞老師到刀哥的講座,都讓我看到了教師寫作的內(nèi)涵與外延。他們構(gòu)建了整個教育寫作的全部——萬事皆可寫作,且構(gòu)架如此明晰。
如果說,大咖們的講座是一種引領(lǐng),那么晚上的讀書分享時同學們的故事則是一種投射。我們能清晰而輕易地在別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開始自我覺察。
我開始反省自己的工作與家庭,開始反觀自己這一個月來的諸多埋怨與抱屈。雖然不曾有大的偏差,但我已經(jīng)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戾氣在升華,在積累。尤其是在身體開始了一些高壓下的應激反應,內(nèi)心的焦灼與日俱增,情緒垃圾堆積,但我在以理智壓抑著爆發(fā)。
而文質(zhì)老師,明霞老師,刀哥的點撥,總結(jié),引領(lǐng)卻讓我日漸困頓如困獸的心有了光。
逼仄的空間里,老師們不易,孩子們更不容易。如果我們不能平靜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的課堂,我們的孩子,又會遭遇些什么呢?
老師們說,我們是基層教育的脊梁,也要成長為真正的“脊梁”。
一句“脊梁”,道出了教師身后隱形的意義。雖然我們對“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已經(jīng)頗為麻木,但我們卻需要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在諸多逼仄里帶著學生努力堅持,走出我們的生天來。
寫作抵抗倦怠,脊梁挺起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