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媽媽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看到開頭,想起了《無聲告白》的開頭,“莉迪亞死了。”同樣的手法,描述的卻是不一樣的情境,莉迪亞的死展示了一個追尋自我而不可得的女孩的結局,而《局外人》的主人公在描述媽媽死了這件事時顯示出如此淡定,從這里,就已經向讀者展現出局外人的特質,默爾索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與媽媽的感情平淡沒有過多的交流,也不希冀從對方身上得到慰藉,因此聽到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他也沒有表現出悲痛之情,包括去參加媽媽的葬禮,沒有眼淚,蓋棺之前沒有看媽媽最后一眼,守靈的時候抽煙,葬禮第二天就去泡海水浴,與曾經追求過的瑪麗調情,看喜劇電影,發生關系,靜靜等待新一周的工作。“我想到,這星期天依然過得疲勞,想到媽媽現已安葬,我將要重新開始工作,總之,生活并未有任何變化。”這一切似乎看起來那么不合常理,那么不道德,可是在默爾索眼里,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他只是遵循他的內心行事,絲毫不考慮外界的看法。
他對一切事物都顯示不出熱情,因為母親去世要向老板請假,他說“不是我的錯”;老板想提拔他去新辦事處工作,他覺得無所謂,認為生活永遠無法改變;瑪麗問他是否愛她,他說這毫無意義;甚至當瑪麗問他是否想跟她結婚,他依然說這毫無意義。我不知道怎樣界定默爾索這個人,他好像被世界隔離,又好像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以為一切順順利利安安穩穩進行著,雖然說毫無意義,但仍同意與瑪麗結婚。然而事情的發展出現轉折,與朋友去海灘玩,看到欺負朋友的那個阿拉伯人,毫無道理得開槍打死了那個人。“我只覺得鐃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第二部在監獄里以及開庭審判更是顯現出他的無所謂,大家把側重點放在他在母親去世后他的表現上,因此把他定義為冷漠,不道德的人,甚至認為他與另一個殺父案的罪犯一樣罪不可赦,“在精神上殺死母親的人,跟親手殺死生父的人一樣,也應被排除在人類社會之外。”但默爾索對這一切依然無動于衷,他無感他的律師怎樣為他辯護,他是被告,卻更像是個旁觀者;預審法官拿著十字架試圖感化他,他卻說自己不信天主教。他甚至對他做過的事沒有感到后悔,包括開槍打死別人,“我關心的總是即將發生的事,關心的是今天或明天。”看到這句話,我忽然開始理解他是怎樣的人,我們大多數人總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他,真的像這個世界的局外人,我行我素,在于最后跟神甫的爭執中,他首次向這溫柔而又冷漠的世界敞開心扉,即便即將死去。
“我體會到這世界跟我如此相像,又是如此親如手足,因此感到自己過去幸福,現在仍然幸福。為使一切都顯得完美,為使我不再感到如此孤獨,我只能希望被處決那天觀者如潮,并對我發出憎恨的喊叫。”整部小說以主人公的這段獨白結束,處在世界邊緣的人物,往往結局是用自己的荒誕來反抗世界的荒誕,我不知道這合不合適,但我想起了那些對這個世界不報希望的自殺者,他們如默爾索一樣,看透了世界的一切,以為一切皆虛空,因此選擇死亡來對抗這個世界,在個人獨立性逐漸消失的時代,他們選擇保持自我,保有自己本來的感情。
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也或多或少都有默爾索的影子,只是沒有他們那么明顯得拋棄世界,同時被世界拋棄。
加繆是一個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也許他在小說里也闡明了即便本質是荒謬的,但是擁有的幸福感卻是真實存在的!
《局外人》讀后感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