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有景,名曰西狹 ① 。夫西狹者,幽居成縣城西,名列十大景區,地處天井山麓,景存魚竅峽谷。山因水潤,褪頑冥以顯俊秀;水緣山阻,除落寞而增迤儷。摩崖石群,存書法馳譽中外;狹徑絕壁,架棧道猶印古跡。一汪汪潭水,似明珠而相串;一掛掛短瀑,如絲綢而相連。
成縣八景之首,龍潭映月 ;鄉間社火之妙,風格有別。其間五圖 ② 呈瑞,十湖攏水。又有繁華勝錦,綠樹成蔭。聽黃鶯尋友,心醉清秋;觀彩蝶依柳,身忘諸愁。空谷傳聲,明鏡照人。集山奇于一體,巘嶂嶠岫;聚水秀于四地,瀑湍潭池。惠安西表 ③ ,記太守之功勞;廊閣亭榭,顯工匠之技藝。攜知己于身邊,才識華年;費心神于筆端,方知學淺。
至若十里長峽,危巖對峙,幽境貼壁。花繁草茂,澄水奔流。山崖古樹參天,老藤交纏;峽谷碧波窺影,短瀑擊石。仿漢棧道,蜿蜒迂回;彩繪闕門,雄偉壯觀。觀亭臺樓閣之趣,錯落有致;聞滴水成簾之聲,心醉神迷。奇山怪水,實乃度假勝地;遒勁有力,當為揮毫名區。
嗚呼!日出東方,紫氣迎祥;光鋪飛水,彤云獻瑞。觀日落于何處?偶遇懸天錦霞;尋清泉于哪畔?巧逢垂地落花。碧潭瀉鏡,坐看魚躍清波;瓊樹開幃,閑聽雀鳴佳音。筆活鸞鳳,羲之臨碑應豎指;詩生芙蓉,靈運睹景難起筆。
天井山下,豐泉峽中,猶存古跡《西狹頌》 ④ ;峽北峭壁,削地屹立,亦留名刻《耿勛碑》。覽山川以騁思,惜離別以興辭。感造化之無常,嘆命運之多殤。冷石無深情,方垂千古奇文;怪才有癡心,遂致少年薄命。生存之道也,若非愈有靈性而愈短命乎?
景勝尋常,字超絕章。文化以石壁傳承,功德以頌文留存。胸懷大志,心系蒼生,李太守架橋修路,德政卓著;飲水思源,結草銜環,老百姓刻石豎碑,世代緬懷。
夫為官父母,如臨深谷。高風亮節,功昭日月,樹新風以顯學識;赤膽忠心,恩澤人民,創政績以垂史筆。
注釋:
① 西狹: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魚竅峽谷。成縣西狹,因完好保存有東漢末年鐫刻的摩崖石刻群而得名,且馳譽海內外。現為國家級4A級景區,甘肅省十大名勝風景區,隴南市十大名牌風景區和文明旅游景區。
②五圖:即黃龍、白鹿、嘉禾、甘露和木連理5種圖像,線條流暢,古樸生動,是漢代繪畫藝術中的珍品。《五瑞圖》是對《西狹頌》的形象補充,二者聯系起來看,圖文相應,虛實相生,是東漢摩崖石刻藝術中圖文并茂的佳篇奇構,當地人把它們合稱《黃龍碑》。
③惠安西表:漢隸真跡,其正文為表文形式,隸書陰刻12行,385字,每字9至10厘米見方。主要記述了武都太守李翕生平以及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狹古道,為萬民造福之德政。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字體清晰,筆觸遒勁,結構美觀,刀法有力,為書法之瑰寶,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碑下有一潭,水呈黃色,相傳有黃龍自潭底飛出,因名黃龍潭。
④《西狹頌》:刻于懸崖上,碑面朝東南方向,由于碑刻雕鐫于凹陷的山體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擋,從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沖刷,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風燭的破壞影響。它是中國僅存的漢代《石門頌》、《甫閣頌》、《西狹頌》三大頌碑中之一。它集文學、繪畫、書法、漢儒思想及地方官制等于一身,是研究東漢表體文章,乃至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交通的重要實物證據。一九八零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西狹頌》和《耿勛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款興修了弘麗壯觀的"西狹頌碑亭"和"耿勛碑遮檐"等保護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