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沒開過電腦,因為知道新的一年,依然要每天每天對著電腦工作。然而,還是有過幾次碼字的沖動,畢竟,在春節這個神奇的節日里,我們會重逢久違的人,然后,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生活和命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我的表哥表姐比較多,但真正熟絡的,也只有二姑家的表姐了。工作后我很少回家,所以跟小外甥女--表姐的女兒,接觸并不多。
第一次有印象,是外甥女一歲多的時候,她爸爸抱著她在我家院子里玩。她特別聽她爸的話,她爸教她:不能受氣,誰欺負你,你就踢誰!踢!踢!所以,她就在她爸懷里,甩著一雙腿踢對面的人。不管是誰。
第二次是在我哥的婚禮上,她已經可以自己滿地跑,突然就伸手推站在她對面的小女孩。一旁的我們都覺得莫名其妙。而年幼的她,一臉不友好。
第三次是去年春節,聽說她見到家里長輩就會磕頭,如果不給壓歲錢,就趴著不起來(這當然是有才的表姐表姐夫教的,外甥女貫徹得十分到位)。我去她家前準備了紅包。果然,磕頭麻利又爽快,拿到紅包樂開花。
整個下午,她拿著鉛筆、皮管、膠布當作工具給我打點滴,還有模有樣地吐口水當酒精給我的手消毒。憑借我豐富的挨針經驗,她的整個模仿過程,我給99分。我問當護士的表姐:你教她的?表姐說:誰也沒教,她自己在旁邊看會的。我隱隱覺得,這小屁孩的模仿能力了得。后來她模仿幼兒園的老師,那神態、臺詞,簡直讓我有種夢回童年的恍惚。
再后來,她鬧脾氣,當時她姥姥也在,她伸手打了她姥姥,特別霸氣地命令姥姥去做飯。然后就開門要出去。我還打趣她:你要離家出走啊!然后四歲的她特別有骨氣地說:我才不離家出走呢!我出去玩!
我陪她到了小區,跟她說:家人是不能打的,你要對家人好,回去給姥姥道個歉唄。說實話,我根本沒期望她能聽懂,或者記住,或者照做。我完全是那么一說,覺得她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吧。但是回家以后,她真的就把我跟她講的話,換做她自己的語氣跟她媽她姥姥說了一遍。聽著她稚氣又肯定地說:家人是不能打的,我內心是震驚的。
第四次就是今年春節了。表姐一家去北京的表哥家里過年,回來后,表姐激動地說:還是大城市的小孩善良!她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生活在北京的表哥的兒子很聽話很有禮貌,對表姐的女兒很友好,但是表姐的女兒沒事就會推弟弟一下掐弟弟一下。臨走的時候,表哥的兒子哭好慘,因為不舍得小姐姐離開。但是表姐的女兒特別瀟灑,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說:小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是什么樣子,都是大人教的。如果大人沒有刻意地去教導,孩子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家長的行為。就像小外甥女無意中學會的打點滴。當然,這跟小孩子的天性也有關系。有人生來靦腆,有人生來豪放。
表姐和表姐夫都是豪放型的,我這次回去,竟然不能適應他們的溝通方式。我花了10分鐘的時間靜靜地聽他們“大聲吵架”,后來才發現,我以為的“吵架”,其實是他們的日常溝通。而不管是這種非正常的交流,還是真的就放聲爭吵,他們都不會介意女兒是否在身邊。我只擔心,外甥女神一般的模仿能力,一定能完美繼承父母的豪放潑辣日常。
分享一個小故事: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去鄰居家玩,看到鄰居家的小孩就又拍又打,大人們都很生氣。后來才發現,是因為小孩的爸媽在家里經常開玩笑地打打鬧鬧,小孩看在眼里,誤以為拍打對方就是表達友好的方式。所以,家長的相處方式、行為模式直接影響到小孩,而很多時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前幾天,我們一起吃飯。外甥女突然被她爸打,因為表姐夫出招太過迅速突然,整個飯桌都隨著外甥女驚住的表情安靜了。2秒鐘后,外甥女好像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一邊咧嘴哭,一邊跑到她媽身邊求安慰。她媽先質問她爸,她爸說:她又掐我!動不動就掐人!掐得多疼她都不知道!她媽一聽是因為這事,就和她爸統一了戰線,訓斥她:別的事情都可以原諒你,就掐人這事,必須要改!在北京就經常掐弟弟!
我和嫂子看到小外甥女哭得厲害,她媽又在訓她,就喊她到我們這邊來。說實話,我一點不覺得這是外甥女的錯。我拉著小屁孩,用我此生最溫柔的聲音問她:你知不知道你掐人了?她點點頭。我又問:你為什么掐人?跟誰學的?她說:媽媽。我問她,媽媽掐了誰?她說,我和爸爸。
不管她說的是真是假,如果在第一次發現她有掐人習慣的時候就耐心問清楚原因,大概早就改掉了。
后來,表姐又要在飯桌上說些外甥女的糗事,外甥女著急地給她媽暗示,她媽毫無反應地繼續說。我看著外甥女一臉不好意思又無能為力的樣子,跟表姐說:好啦,人家都長大了,會不好意思的,這些事情就不要拿出來說了。小外甥女這才安心。
后來那天晚上,小外甥女一直在跟我玩,用抓過鴨掌鴨頭滿是油的手給我扎頭發,然后發現沒有頭繩,綁不起來,我說那怎么辦?她特別帥氣地說:我想想。然后就發明了把頭發分成兩股,直接系起來的大招。我覺得,這小家伙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一些工作了的人還強呢,最起碼,人家有一種“總會想到辦法”的自信。
晚上,她在我家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突然就爬到了我腿上坐著,還指著圍裙媽媽說:那個就是你。
我一直覺得,小孩比大人,唯一的弱勢就是缺乏經驗。雖然科學家說人的智力發育有四個階段,要到10~12歲時才會接近成人水平,但事實上,大人和小孩的交流,完全可以用平等的身份來進行,只要把同樣的意思,選擇小孩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就好了。而且,因為小孩不會考慮利益等其他因素,他們的發問和判斷,往往更純粹。估計醫學院的學生都知道一句話:小孩子的病痛感是比大人要準確的。這道理類似。
我一直信奉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就,至少要往上看三代。入學前的那幾年,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家族的固有觀念、家庭的文化氛圍,更會融入到一個人的血液里。如果有好的熏陶和引導,新生的一代會借著家族三代人的智慧和成就,成為更好的人。否則,就會惡性循環,或者自我覺醒后,用很多力氣來修正性格里的Bug,就像刺猬拔掉刺。
一個人,他能憑借自己的能力賺很多錢,讓家人過上優質的生活,這是一種成績。但是如果這個人,還能有健康健全的思想,能通情達理溫柔善良,能幫助家族的下一代成為更好的人,將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則是一種值得敬仰的成就。
好啦,本期《單身狗談育兒》就到這里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