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尼采
? ? ? ? 每年我們總會遇到許多迷惘的高三學生咨詢高考志愿如何抉擇,我們都會先反問:“你了解自己嗎,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專業或職業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建議我國的中學生要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就是“認識你自己”。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首先必須全面了解自身的情況,進行正確地自我評價和職業定位,發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選擇好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發向,從而據此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 ? ? ?談到認識自己,可能有同學會說:“認識自己很簡單啊,我怎么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嘛!”但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客觀準確地認識并評價自己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容易,人們自己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往往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就無法客觀評價自己: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就會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
? ? ? 心理研究發現,人類的自我認識能力是貫穿人的一生且不斷發展的,它受到年齡、受教育水平和認知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作為青少年的高中生正處于自我認識發展的重要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類青少年時期(12~18歲左右)心理發展核心問題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發展。“自我同一性”是指人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自我同一性”發展順利將為青少年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自我同一性”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步驟——“認識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我適合做什么”“我喜歡做什么”“我擅長做什么”等等。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談一談。
我適合做什么?
? ? ? 這個問題涉及自我認識中探索職業性格的內容。性格也稱人格特質,是—個人在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對外在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一致性因應方式。性格在形成過程中受到生理、遺傳、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學習經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或熱情外向、或羞怯內向、或沉著冷靜、或火爆急躁。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職業。談到職業性格,讓筆者想起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學,這位同學性格開朗外向,能說會道。當時是九十年代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成為了當時的熱門專業。高考時這位同學也隨大潮考取了某重點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并在畢業后進入某公司成為一名軟件開發員。但日復一日的伏案編程的工作,讓活潑好動的他感到厭倦,很快產生了職業倦怠感。后來他辭職并轉行做起了市場營銷類的工作,外向的他做起市場營銷來順風順水,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他已經有了自己的貿易公司,事業非常成功。由此可見,只有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發展道路,才更可能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出職業道路選擇時,首先了解自己是怎樣性格的人。
? ? ? 那么,如何科學而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呢?除了自省,也可以采集家人、同學、朋友、老師等對你的評價。另外還可以使用各種科學、權威的性格測試工具,例如:卡特爾人格測試、大五人格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和九型人格測試等。不同的測試是以不同的心理理論體系為基礎,只是心理類型分類方法有不同,并無好壞之分,我們可以任選一種進行測試。
我喜歡做什么?
? ? ? 這個問題涉及自我認識中探索職業興趣的內容。興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和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而職業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職業或者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特殊個性傾向,它使人對某種職業給予優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興趣成就偉大,人類歷史上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他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被稱為“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正是因為他本人對數學和物理學的熱愛,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他感興趣的領域,并充分施展了自己的天賦,最終提出了相對論。由此可見,職業興趣能為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提供持久的動力,是人們獲得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的源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他在工作中只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30%;如果他對他的工作很感興趣,他就能發揮出全部才能的80%~90%。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高中生來說,可能尚未形成穩定成熟的職業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廣泛培養各種興趣愛好,并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探索和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
? ? ? 介紹一個判斷自己對什么事情更有興趣的簡單方法——問自己:做什么事情讓自己最快樂?一般來說讓我們更快樂的事情應該就也是我們更感興趣的。當然,要想得到更全面科學的結果,大家還可以選擇權威的心理測試工具來對自己的職業興趣進行測量,例如:庫德職業興趣量表(KOIS)、斯特朗職業興趣量表(SCII)、杰克遜職業興趣調查表(JVIS)和生涯評估量表(CAI)、霍蘭德職業興趣評價手冊(SDS)等。
我擅長做什么?
? ? ? ?這個問題涉及自我認識中關于職業能力探索的內容。能力是指勞動者完成某項活動所具備的技能,包括完成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是職業勝任的必要條件,也是職業能力提升的前提。人們都傾向于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越擅長的事越容易成功,也就會帶來更多的成就感。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較強的方面,在職業發展上,要做的就是最大化的“揚長”。研究成功人士的奮斗史會發現,成功者都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都是把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要想在職業發展上有所作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優勢然后最大化地利用優勢。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了解自己的優勢或者知道如何去發掘自己的長處。英國政治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曾說過:“盡管我們常常譴責人類不了解自己的缺點,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長處,就像在泥土中埋藏著一罐金子,土地的主人卻不知道一樣。”談到這里,筆者又想起曾經接觸過的一個大學畢業生,這位同學在中學時數理化成績一般,語文成績不錯,在不少刊物上發表過文章。然而,高二文理分科時,她的父母聽說以后大學考理工科更容易就業,于是逼她選擇了理科。但由于她理科成績一般,后來并沒考上令人滿意的大學,還被調配到一個不感興趣的專業。大學畢業后,她不愿做專業對口的工作,而想找更感興趣的文字編輯類工作。但由于用人單位更傾向于選擇專業對口的應聘者,再加上她的文字功底已荒廢多年,和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相比缺少競爭力,使她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試想,如果當年她能選擇自己更擅長的科目和專業,現在她的職業發展會更加順利。由此可見,探索自己的能力、了解并發揚自己的長處,對于規劃未來職業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 ? ? 至于能力探索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日常的行為方式和過往經驗,對自己的各種能力特征進行總結和歸類,例如問問自己,自己在做怎樣的事情時最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此外,還可以通過身邊熟悉的人,如我們的老師、同學、家人、朋友等對自己的評價全面了解自己能力。當然也可以通過各種專業科學的測試來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常用的能力測試有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韋克斯勒測量等。
? ? ?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認識與探索自我應該是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結果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和反饋進行調整。另外在上文中,筆者推薦了一些科學測試,但由于人的心理是非常復雜的,而且青少年的各種心理特質尚在發展,具有一定可塑性,且任何測試都存在一定誤差,因此需結合個人實際情況來進行參考,而不能過分依賴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