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了《你經歷了什么?:關于創傷、療愈和復原力的對話》(作者: [美]布魯斯·D.佩里,[美]奧普拉·溫弗瑞),以下是摘錄。
我們大腦的發育是我們成長環境的反映。你愛別人的方式,源自你被愛的方式。
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聽到,被注意到,渴望自己真實的一面被接受和被肯定。除了科學解釋,我覺得這可以歸結為:我們是如何被愛的。
歸屬感和被愛是人類的核心體驗。我們是社會動物,我們注定生活在人群中——在情感上、社會關系上和身體上都要與他人相互連接。
愛的關鍵因素是你曾經如何被照料、你的種種需求是如何被滿足的。
對于嬰兒來說,愛就是行動,是成年人所提供的關注、回應和細心護理。
孩子從出生時起就知道,他們的照顧者走進房間看到他們時,眼睛是不是在發亮。他們能感覺到成年人的溫柔、關愛和耐心。他們知道什么是高質量的陪伴,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愛。
說清楚一個人是如何被愛的,要比簡單地說一句“你小時候沒有被愛過,所以你活得很痛苦”復雜得多。這句話實際的意思是,如果你小時候被粗暴對待,或者處于混亂的環境中,或者完全被忽視,缺乏關愛,甚至沒有被大人溫柔地抱過,你的大腦就會受到生理上的影響。
一個人的行為異常與他被愛或者不被愛的程度成正比。關鍵是他有沒有得到成長所需要的東西。
給予愛和感受愛,全都依賴于對另一個人陪伴、關注、調節以及做出回應的能力。
就是在這些微不足道的時刻,我們感覺到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陪伴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緊密相連,接受我們的一切,于是我們建立了最強大、最持久的關系。
人生中有一些微不足道卻又非同尋常的時刻,在那些時刻產生的人與人的連接具有無比深遠的力量——這就是你提到的那些有安全感的、全身心陪伴和支持的時刻。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混亂、糟糕、充滿暴力和破壞性的環境中,生活既不規律又不正常,那么他注定會遭遇挫折。因為他大腦中的網絡沒有依照應有的方式被構建。
心理脆弱的很大一部分根源來自混亂動蕩的幼年生活,它會影響應激反應系統的發育,使其變得敏感。
越是多面對適度的挑戰,并贏得勝利,我們就越有能力面對更大的挑戰。
如果你屬于人群中的大多數,你不可能在幾秒鐘時間里就從平靜狀態進入戰斗狀態。當我們遭遇到潛在威脅的時候,我們最初的自動反應就是從眾。
記住,我們承受的威脅或者壓力越大,我們就越難以調用我們大腦中那個智慧的區域——大腦皮質。
當你處在平靜狀態時,你就能使用大腦最智慧的那個區域(大腦皮質)進行表達和創造。
一般來說,一個人受到的威脅越嚴重,就會有更多主導權從高層級系統(大腦皮質)轉向低層級系統(間腦和腦干)??謶謺P閉許多大腦皮質系統。
無論發生什么,希望都會存在,總會有一束光引領我們前行。
我們偶爾會遭遇挑戰、意外或者威脅,這會讓我們進入“驚恐”狀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會以更情緒化的方式思考,因為此時大腦的較低層級開始主導我們的行動。我們的交談會上升到爭辯,而我們的爭辯會失去理性,演變成情緒化的發泄或者個人攻擊。我們的行為會變得幼稚。這時我們常常會說出讓自己后悔的話,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孩子如果適應了混亂、暴力、廣泛存在創傷的環境,就很難適應其他環境——尤其是學校。“警覺”狀態中的高度警覺會被誤認為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警覺”和“害怕”狀態的抵抗和挑釁會被認為是對立違抗性障礙;“逃跑”行為會讓這些孩子被學校開除;“戰斗”行為會讓他們被指控襲擊他人。對于創傷相關行為的普遍誤解會對我們的教育、心理健康和青少年司法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奧普拉:所以我們需要創傷知情。所以我們不應該再問“你出了什么問題”,而是要問“你經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