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大學那會兒,媽媽就在著手給我準備嫁妝,到現在已經畢業七年有余了,媽媽還在琢磨著想上個班,給我準備嫁妝。
1、織布機里的愛
媽媽為我準備的第一份嫁妝就是用人工織布機紡織出來的床單,那會,紡織機可是個稀罕的老古董,我們那只有李奶奶家有,媽媽也并不會織布,所以,也是跟著奶奶輩的邊學習,邊給他們跑跑腿,媽媽學東西快,腿腳利索,也很勤快,所以,這一來二去的很快就上手了,說一就是二,立馬買來線子,籌劃著和長輩們一起搭個伙織起布來。
記得當時媽媽一上機就是大半個天,有時候甚至一整天,連飯都顧不得吃,每天上機的時間十來個小時,不帶喝水的,因為怕上廁所,有時候來個鄰居聊個天她都顧不上。
那時,我很費解,至于嗎,又不是沒時間,干嘛這么猴急猴急的,"這些東西都是要給你討個好彩頭,所以,要一氣呵成,不能炒現飯",原來還有這個講究。
那時,媽媽就是“低頭族”,她眼里只有我的嫁妝,心里天天在醞釀織個什么花型,配個什么顏色。
那時,整個屋子里只有織布機咯吱咯吱的聲音,還有她自己偶爾的幾句喃喃自語……
其實,織布的過程需要一直坐著,雙腳也得一上一下不停的踩著踏板,眼睛要一直盯著穿梭在線子之間的梭子,雙手隨時“接招”,“接招”的同時還得快速“出招”,并且保證手法、力道、方向精準,否則梭子就容易串位。
也就是說這一天下來,雙腿需要持續發力,雙手和眼睛要跟上速度,最難受的是頸椎和腰,就是這么幾個動作,媽媽每天重復十多個小時,而我無法用數字計算這樣的動作一天到底有多少遍,更不愿意去算……
媽媽是個善始善終,追求完美的人,每塊布料完工之后她都會統一清洗一遍,然后一律疊的整整齊齊的保存在當年外婆給她的嫁妝——鳳凰牌的帶密碼鎖的大皮箱里。
偶爾有鄰居過來欣賞,媽媽也是樂此不疲的拿出來"秀一番",只要見過的都是“嘖嘖嘖的連連稱贊”,媽媽謙虛的同時,也是笑的合不攏嘴。
2、千層底兒的鞋
我的第二份嫁妝就是手工拖鞋和保暖鞋,這是媽媽的絕活,樣子做的好看,精巧合腳還舒服。
做布鞋得先找個硬紙殼子剪出一個腳一樣大小的樣板,然后把不穿的且質量好的舊衣服裁好,再用米糊糊進行黏貼、曬干作為鞋底,鞋面(也叫鞋幫)是買的燈絲絨的布料,圖案有龍鳳呈祥的,有喜結連理的,有牡丹花的,還有動物卡通的,好多個系列,顏色中國紅偏多(一來她本身就喜歡這個顏色,二來是想討個吉利),也有卡其色、藍色等等,當然,還有一部分男式的。
鞋底最先是用一層一層布料用米糊糊敷好在縫合在一起的,后來這個不流行了,也不實用,媽媽就買了泡沫做鞋底,然后一針一線的把鞋底、鞋面縫牢,這些個都得手勁兒大,所以有時候,實在拔不起針索性就用牙齒咬。
而這樣一低頭就又是個大半天。我無法用數字來計算一雙鞋需要縫多少針,她又得借助牙齒來咬多少次,我不愿意再往深了想……
這些活兒一般都是大冬天來做,因為這個季節家里事兒少,而南方沒有地暖,那時候我們家也沒有空調,再加上媽媽本身就是手腳冰涼的體質,但媽媽好像忘記了寒冷一樣,直到每次晚上睡覺我碰到她涼的跟塊冰似的腳時,才發現原來她不是不冷,她就是硬生生的扛著在……
3、繡花枕頭里的祝福
我的第三份嫁妝是繡花枕頭,幾十對了,有花開富貴,有龍鳳呈祥……
而那一大塊部上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花型圖案同樣是一直低著頭,一針一針的繡出來的,我依然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繡了多少針……
現在媽媽不再給我準備這些"落后的嫁妝了",她認為買的更好看,更有檔次,也顯的大氣,所以,又想著去找個地方上上班兒,存點兒錢,好給我買些嫁妝,也好提前在我出嫁時準備些紅包……
? ? 在古代,嫁妝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女兒哪怕不花夫家一分一毫也可以過很好,這樣在夫家才有底氣不用看當家人臉色。
對啊,我這個沒什么特別多的文化的媽,無非就是希望她的閨女以后能幸福過日子。就像那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想到這些,我不禁濕了眼眶……
七年前的媽媽還跟個姑娘似的,一頭烏黑的頭發,皮膚也白皙光滑,不見半點皺紋;
而今,滿頭的黑頭發已經小面積的花白了,臉上多了些皺紋和老年斑,連小侄子有時候都說她是個老太婆了;
視力也大不如從前,每次視頻她都必須瞇著眼睛把手機拿近了,才能看得清楚視頻里的我;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這么多年,我習慣了每次回家睡到自然醒,就能吃到冒著熱氣兒的可口飯菜;
習慣了媽媽一個人每天在廚房忙碌的身影;
也習慣了站在自以為是的優勢區去嘲諷她們思想落伍了;
現在想來,媽媽卻在我麻木的,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的習慣中猝不及防的老去,而我成長的速度早已經被她老去的速度甩的遠遠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愿天下父母健康幸福,喜樂平安。
孝心不能等,愿天下子女都能及時行孝。
結束語
這篇文章我琢磨了將近一個月,先后看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伊朗電影《小鞋子》,還回了趟老家,試著卸掉長大后在家人面前的自以為是,然后耐心的傾聽爸爸、媽媽的話里長,話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