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在家吃吃喝喝也夠了,于是想找點事兒來做做活動活動筋骨。這不,就進行了清潔大掃除,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嚇一跳。原來媽媽的房間里多半是她當年的嫁妝,因為珍貴所以珍藏。
在我的記憶里,媽媽每次談及她出嫁時的情形,都帶著一種自豪感。雖然家里經過無數次大掃除,但是媽媽的嫁妝大部分都完好的保存下來。在媽媽那年代嫁妝主要有:二六杠鳳凰牌自行車、古董收音機、華南牌縫紉機、寫有字的鏡子、木制沙發茶幾木箱子柜子、鐵質臉盆托盤、暖水瓶、煤油燈、小火籠子、床上用品等。這么多東西,不知道那時候用自行車接親的年代是怎么把東西運過來的。接親的隊伍很龐大、壯觀吧,要不這種自豪感一直支撐了老媽大半輩子呢?
因為那時候爺爺做了點小生意,老爸又是長子成婚所以排場還是挺大的。自然媽媽在村里給外公外婆掙足了面子,聽阿姨們說那時候她們都一直在羨慕媽媽嫁了個大戶人家。外公有九個哥哥,每個哥哥至少有三個孩子。所以我的阿姨舅舅也很多,他們來送嫁的時候聽說浩浩蕩蕩來了很多人。這給我媽撐足了場面,娘家人的后盾很強大。可憐我們這些后輩,至今也分不清那些阿姨舅舅,每次都會叫錯。我甚至還叫錯了外公,因為他們兄弟之間有幾個實在是太像了。
在這么多嫁妝中,媽媽最寶貝的就是她那一臺縫紉機。我記得小時候,空閑時媽媽經常就在她那臺縫紉機上縫縫補補。媽媽說她坐月子烙下了病根所以眼神不好,每次都讓我們幫她穿針引線。媽媽沒有專門學過裁縫,但是她會給我們一家人做衣服。不管是大人的還是小孩的,都做得有模有樣的絕不比外面買的差。那時候大多數人家都有這么一臺縫紉機,所以那時候的媽媽們多少都會做些裁縫的活。媽媽經常給我們縫縫補補,我們小時候穿補丁的衣服是很正常的,有的甚至是補了四五次的補丁。媽媽常說:“這臺縫紉機就是我們家的一份子,有了它我們大家才有好看的衣服穿,你們不能私自去踩動它,針斷了換針很麻煩。”
每次看到媽媽坐在她的嫁妝前都特別專注,好像她手里的活都有了靈魂一樣。于是我就特別好奇,趁她不在家的時候總是偷偷地打開縫紉機,學媽媽的樣子操作機子,可是永遠連一針都縫不上。每次我都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這臺縫紉機因為是媽媽的嫁妝的緣故,只有媽媽才能操作它?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許多年,包括村里請的其他嬸嬸來借用媽媽的縫紉機說不會操作,即使媽媽在旁邊手把手的教了可結果還是不行。
前幾年媽媽使用這臺縫紉機還是挺頻繁的,因為媽媽說:“機器機器,是要經常轉動,久不動怕影響原有的性能,時間長就成了一堆廢鐵。”
即使那時候家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縫補的了,媽媽也會無聊地拿出一塊布縫上拆開再縫再拆反復好幾次,目的就是不要機子生銹。只是沒有想到,老媽寶貝了一輩子的縫紉機卻也會被我們嫌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