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新聞這樣寫的,12月1日開始#上海地鐵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還有前段時間京滬動車有“靜音車廂”推出。看到此類消息,首先感覺社會在進步,公民素質逐步在提升,為什么這樣說呢?做給對比,記得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不能隨地亂扔果殼紙屑,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這是當時寫在思想品德課本中的,對于小學生的要求,現在則明顯提升了很多檔次,比如同樣關于垃圾的處理,現在要求分類丟到垃圾桶,雖說很多城市硬件設施還不達標,環衛部門處理方式也有待提高,但社會氛圍逐漸形成。上次在公交站牌旁邊遇到一對父子,四歲左右的小孩手中拿著剛喝完水的瓶子,準備扔進垃圾桶,看了看垃圾桶標志,奶聲奶氣的問大人:“爸爸,瓶子應該扔到那種垃圾桶?”大人說:“瓶子可以回收再利用,屬于可循懷使用,你扔到循環使用標志的垃圾桶?!边@就是大環境不一樣,社會氛圍不同,人的行為習慣也在逐步改變。
扯遠了,回到主題。智能手機普及之后,手機功能越來越多,打電話,發語音,聽歌追劇看視頻,很多手機APP隨時可供人們消遣,可是消遣的同時需要注意,這些各種軟件都是圖文并茂,聲色俱有,尤其許多小視頻,各種夸張的聲音音效,隨處都可以聽到,有人玩的多了也就不太注意場合,身邊經常能看到公共場合刷小視頻的,追電視劇的,看電影的,如果在自己,這其實沒什么,但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公共交通,乘車人多嘈雜,如果有人不顧他人感受外放視頻,可能會影響列車報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或者有人想趁著乘車時間小憩一會,你喜歡的聲音在別人那里或許是嘈雜的噪聲,所以公眾場合需要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尊重,這個時候你只需要一個耳機獨自享受這些快樂,也可以可以看看文字類的東西,盡量減少對身邊其他人的影響和干擾。
現在有關部門立法規頒條例,說明不但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作為城市的管理者,他們也著手準別解決此類問題,為大家創造更加舒適安靜溫馨的乘車環境。有人說,立法規出發點是好的,但重點在于后續怎么執行。是的,這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一部法律法規,制定是第一步,執行是第二步,無論怎么說,上海12月1日開始實行,事情本身就是進步,對于執行我覺得,不能單單依靠主管部門強制推行,普通大眾我們更應該配合執行。只要每個人都能自覺做到,法律法規的意義已經達到了。監督和執行部門必須有,但不能事事需要有人盯著強制執行,那樣社會運行的成本太高。社會文明是隨著人的自律不斷提升的,越是自律的人,自律越多的人,越能形成更加良好的社會氛圍,反過來促進大家更加的自律,這樣和諧社會就不會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