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決定常出錯》這本書里面提到了三個影響我們做決策的原因,分別是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旁人決策誘導。
首先是外在環境,分為縱向推進和橫向分類。
1.縱向推進里提到的案例“有些商家搞“集齊點數,兌換獎品”的活動。一種是從0集到10,還有一種是拿到積分卡時,已經有2個積點,集滿12點方可兌獎。這兩種方式本質上都是積滿10個點數。但研究表明,顧客會更傾向于選擇第二種,因為一項任務如果起了個開頭,人就會比較愿意完成它。”
這個案例讓我聯想到行為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所有權依賴癥”。無論是有形的汽車、房子,還是無形的觀點、看法,在“擁有”之后,人們對它們的珍視程度會大大提升。
已經有2個積分了以后,顧客會把這2個積分當做自己的所有物,不愿意丟棄,也正是這種心理,才能使顧客繼續集滿積分。
其實當我們把注意力從會失去什么轉移到會得到什么,就能從這種心理上解放出來。
2.橫向分類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有個人去餐廳吃飯,看到菜單上分了好幾個類別,比如開胃菜、熱菜、主菜、甜點和水果等等,他當時看到有這么多選擇,非常開心。于是花了很多時間瀏覽菜單,每類都點了一道,結果這頓飯遠遠超過了預算。他才意識到,如果菜單上只分成主菜和開胃菜,他不會被引誘點這么多。”
作為女生更深有體會的是護膚品和彩妝品牌的套路。單單護膚就有卸妝,洗面奶,爽膚水,肌底液,精華,乳液,面霜,眼霜等等這些分類。還根據各種功能,分了補水、保濕、美白、抗皺、抗衰等等。簡直眼花繚亂,讓人買不過手來。
這其實也是橫向分類的例子。其實這些東西完全不需要每個都用到,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就好了。像我自己,就只有洗面奶,精華,面霜和防曬霜。
自己作為一名設計師,平常工作中也經常會用到橫向分類。提供好幾種方案,分別有不同的側重點,然后客戶看到會更開心,客戶天然的就喜歡有選擇性,這樣更利于方案的通過。
然后是『內在決策偏差』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詢問1000名美國民眾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誰最有可能上天堂?”受訪者認為當時的美國總統有52%的概率,著名運動員有65%的概率。
那受訪者認為誰上天堂的機率最高?結果顯示:是接受調查的人本身,比率高達87%。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數據反差呢?這是因為人天生就難逃一個決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應」,這是說人通常會膨脹,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厲害、更好運、更有才干。
這種高估還體現在責任承擔上。比如有一個針對夫妻雙方的調查研究表明:當讓兩人分別評估自己做家務量的百分比時,雙方都覺得自己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占比更高。結果,兩個人的自我評估值合在一起,遠超百分之一百。”
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也許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認,感覺自己一直挺謙虛的。
但是只要回顧一下,每個人幾乎都會在有些時刻覺得自己是特別的一個人、是與眾不同的人。就像毛不易的歌《像我這樣的人》唱的那樣“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步入社會之后,在現實里摸爬滾打,變成了眾人里的一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普通。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許多想法是不是因為這種偏差產生的,是不是可以有意識的補償這種偏差產生的影響。例如覺得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給自己預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同時多多記錄,更具體的了解自己的工作生活習慣,而不是僅靠感覺,很多時候自我感覺是會膨脹的。
最后是『旁人誘導決策』
我們在做決策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樣的人主要有三類:分別是陌生人、親友和權威。
1.被陌生人影響其實就是從眾心理。是一種希望自己能被承認和接受的心理。所以在別人都這樣做了的時候,很多人會下意識的隨大流,避免自己成為不同的那一個。因為不同的那一個往往會承受更多的關注和壓力。
2.而親友的影響,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相關的概念,叫做“信息的鮮活性”。
即使自己之前做了很多功課,了解了很多信息,在做關鍵決策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周圍親朋里面某一個人講述的切身體驗。這種身邊人的體驗太過鮮活,通常具有一票否決權。經過收集信息你已經確定了的事情,只需要周圍親友有人現身說法,就會立馬影響你的決策。
3.因為容易受到權威專家的影響,我們的生活里充斥了各種各行各業的專家。
這其實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不同專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外行很難掌握,所以需要專家給出參考意見。但是我們能做的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能夠有能力去辨別專家的言論是否可信,或者是尋找到可信的載體和平臺。
總之,想要避開決策陷阱,要從三個方面注意,外界環境、內在因素和他人影響。其實要做到這些都需要自己能夠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能夠避開這些心理陷阱,去做自己真正正確的選擇。
基于這個基礎,推薦大家讀一本書《向“偽心理學”說不》該書由加拿大教育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撰寫。是心理學入門經典,有助于建立批判性思維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