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周四,大小朋友六一快樂!今天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叫《為什么我們的決定常出錯》。
我們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決定,很多時候我們精心安排的計劃,結果執行時卻和預期背道而馳。這常常是因為我們在做決策時陷入了盲區,如果能合理避開生活中的決策陷阱,會讓我們加速成功。
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法蘭西絲卡,他對人們如何做出行為決策頗有研究。今天我們分享書中的三個內容,分別是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旁人決策誘導。
①『外在環境干擾』
科學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同呈現方式,會對人們的決策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比如一個顧客去買肉,店主說含70%的瘦肉,他本已打算購買,但突然聽見旁邊的阿姨說:“喲,還有30%的肥肉呢!”他就可能因此縮回了手。
在決策時,可能會面臨兩種影響我們判斷的陷阱:
第一種:縱向推進
比如有些商家搞“集齊點數,兌換獎品”的活動。一種是從0集到10,還有一種是拿到積分卡時,已經有2個積點,集滿12點方可兌獎。這兩種方式本質上都是積滿10個點數。但研究表明,顧客會更傾向于選擇第二種,因為一項任務如果起了個開頭,人就會比較愿意完成它。
第二種:橫向分類
有個人去餐廳吃飯,看到菜單上分了好幾個類別,比如開胃菜、熱菜、主菜、甜點和水果等等,他當時看到有這么多選擇,非常開心。于是花了很多時間瀏覽菜單,每類都點了一道,結果這頓飯遠遠超過了預算。他才意識到,如果菜單上只分成主菜和開胃菜,他不會被引誘點這么多。
知道了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避免以上干擾:
001 在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時,合理計算投入總量。
002 盡量合并同類項,減少決策選擇。
②『內在決策偏差』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詢問1000名美國民眾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誰最有可能上天堂?”受訪者認為當時的美國總統有52%的概率,著名運動員有65%的概率。
那受訪者認為誰上天堂的機率最高?結果顯示:是接受調查的人本身,比率高達87%。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數據反差呢?這是因為人天生就難逃一個決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應」,這是說人通常會膨脹,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厲害、更好運、更有才干。
這種高估還體現在責任承擔上。比如有一個針對夫妻雙方的調查研究表明:當讓兩人分別評估自己做家務量的百分比時,雙方都覺得自己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占比更高。結果,兩個人的自我評估值合在一起,遠超百分之一百。
了解這個效應后,如何才能做出更合理的決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001 工作學習時,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因為你以為的正常水平,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當你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時,可能已經落后于人。
002 做計劃時,最好將完成時間適當延長,任務量適當減小,這樣能更好地將自我期待回歸理性范圍。比如原來計劃3個月能掌握一門課程,那就給自己預留5個月的時間。
003 與人合作時,適當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勞,這樣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滿足了對方的預期,能讓合作更加愉快。
③『旁人決策誘導』
我們在做決策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樣的人主要有三類:分別是陌生人、親友和權威。
001 陌生人
心理學上有個「從眾效應」,就是講人容易因為群體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段時間,大量英國人拖延納稅,政府使用了諸如利息增加、滯納罰金等各種方式,結果依然毫無起色。直到后來,政府在通知函里寫明了已經按時繳稅的真實人數,從眾效應大顯神威,當年就收上來5.6億英鎊的滯納稅款。
002 親友
相比于陌生人,我們更容易受到親友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是從朋友圈而不是電視上獲知新聞,而由身邊人推薦的產品,也更容易受到青睞。基于這個原理,很多軟件增加了社交屬性,比如告訴你朋友正在聽什么歌、朋友去過哪家餐廳等等。
003 權威
生活中,我們還容易受到權威人士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廣告中會有專家的身影,各種產品推廣也喜歡找名人、明星做背書。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粉絲效應,很多偶像能夠一呼百應,有不俗的身價,也是因為他們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粉絲做決定。
無論是陌生人、親友還是權威,都不是我們自己,他們做決策的出發點和目的也未必和我們完全相同。如果目標不同,兩者之間就像是字母X一樣,只是兩條相交的直線;而只有當目標一致,才會像字母Y一樣,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所以,在受到他人的影響時,要學會判斷彼此的目標,避免落入旁人誘導的陷阱。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分享了影響決策的三個方面,分別是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和旁人決策誘導。理性決策是生活中重要的課題,了解這些原理,能讓你巧妙地避過決策地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參考書目:《為什么我們的決定常出錯》 ?[美] 法蘭西絲卡·吉諾
來源:剽悍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