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講 上古
? ? ? 思想,即次第相續(xù)心,前后連貫,因甲及乙,譬如河水,后波追逐前波,便成川流。一個人為了考慮一件事,每每會想到幾分鐘、幾點鐘、幾天、幾個月,次第相續(xù)下去,就成了思想。思想家碰到一個問題,釘在心上,往往要幾年、幾十年才能解決。有的問題,一個人不能解決,需要多數(shù)人一起研究,各人思路不同,就成了思想上的"派別",問題的方面多了,又要幾代人甚是幾十幾百代人才能解決,次第相續(xù),成了思想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三五千年可能只解決了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可以使幾千年來的幾個大思想家,都集中精神對付它。所以思想史是文化史的核心和生命。
? ? ? 生死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通的一個問題,是人類嚴(yán)肅思想的開始,是宇宙論人生論碰頭的地方。人類對這一問題有個共同態(tài)度就是求生怕死,全世界的思想家,明知人終有一死,還是要對此問題求解決求安慰。最普通的解決與安慰,表示信仰有靈魂。中國古代解釋靈魂,一個最具體最明顯的記載是《左傳》中魯昭公七年,鄭國的子產(chǎn)的一段話: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 ? ? 人生下來的肉體是魄,是陰,其發(fā)光面是陽、是魂(魄是生命的實質(zhì),魂是他的作用)。一個人身體強健,五官百骸發(fā)揮最強大的作用,光輝也自然隨之增大增強,人有病了,光輝便弱了。魂在人體內(nèi)發(fā)光起作用的,也叫精爽,精爽便是耳聰目明,精爽到了更高的地步,叫做神明。有的人精力旺盛,死后仍有光輝會存在一段時間,就是鬼,因此鬼還要再死,所以說"死而后亡"。《左傳》中說"新鬼大,故鬼小",就是精爽遺留的強弱存在的時間有所區(qū)別。人體的靈魂和肉體是合一的,靈魂不能獨立于肉體。西方文化認(rèn)為靈魂能回歸到肉體上還魂復(fù)活,我們的文化更唯物主義,說"尸歸泥土,魂也散了"。前面說魂只如一些光,如燈滅魂散,我們的文化要讓魂不散,便拿一塊木頭讓魂靠在上面暫時不散失,這叫神主。故祭祀不到墳上,只祭祀神主。
? ? ? 傳統(tǒng)上講死而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有的人死了,他的名言詩句存下來了;有的人死了,他發(fā)明電燈功勛留下來了;有的人死了,他的思想德行留下來讓后人敬仰學(xué)習(xí)模仿。
2 第二講和第三講 孔孟等儒家
? ? ? 孔子有《論語》,以言立德。孔子拿大家懂的話,來講出大家不懂的道理。西方人喜歡創(chuàng)立新名詞,喜歡下定義,作界說,再做推論,做引申,這樣有好也有壞。孔子說"仁",卻從未給仁下一個定義,說什么是仁。仁屬"心",禮屬"行",仁和禮是內(nèi)外兩面,從內(nèi)邊說,又分為仁和智兩面,從外邊說,又分為禮和樂兩面。
? ? ? 儒家的精神是心學(xué)和史學(xué)相互貫通。孟子講性善論,是拿史學(xué)來證明心學(xué),拿心學(xué)來完成史學(xué)。荀子說性惡論,孟子曾寫,法律、教育等制度逐漸衍生,來使人類文化演進,就證明了人性之善。孟子以葬禮制度的產(chǎn)生來說明這個道理,"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那一段,寫的很好。
? ? ? 儒家三綱領(lǐng),"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說"止"字,解釋為"至于是而不遷"。止于至善是絕對的,是一種狀態(tài),比如說和平是一種至善,那么就可以停留在至善這里停止不動了,是絕對的,一旦變動,就是摩擦和戰(zhàn)爭,就不是和平。
3 第四五六講 墨子道家名家
? ? ? 墨子主張兼愛,兼愛是無差別的愛,把別人的父母看作自己的父母,這一點很像西方,《新約·馬太福音》第十二章:只要是信仰天父,一切老的都是我母親,一切少的都是我兄弟。孟子批評墨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孔子講仁,只問你良心安不安,在人情之上建立天理,墨子則用天理抹殺人情。
? ? ? 道家和名家這里,錢穆先生講得不夠精彩,暫且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