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我常常感覺疑惑,對于現在,對于未來。因為過去不必掛念,當下有太多時間在拼湊記憶。無時無刻我們不回想,也丟掉一些不合時宜的想法。
月是故鄉明,雨夜里的月卻是沒有了蹤影。我聽著蘇軾的《但愿人長久》,沒有比王菲的聲音更適合月圓之夜了。可惜,我心中的一輪圓月還是沒有升起。
逐漸地,我發現節日對我的意義已經變得弱化了。團聚這種事情,我更多的稀釋在日常里。一次次從火車上回家的旅途中,在平日的常回家看看里。以后,我不會遙望月亮之上,有一種鄉思。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無奈,正隨著我努力踐行回家的諾言而變得消散。
我清楚的知道,每一口月餅咬下去的時候,就是殘缺。而仰望圓月,是團圓。不遠千里歸來的人,每一次團圓都是為了再次的別離。我們不斷的分別,更為了下一次的團聚。來來回回中,我們離開了熟悉的家園與至親。但愿所有的久別重逢都能收獲感動,然后開懷大笑。
每一條群發的祝福消息,我都回復。每一聲無關緊要的關心,我都回應。每一種心情,我都學著去理解。我不去假惺惺的關心陌生的人,以為那是祝福。可是我會常關注他們的日常點滴,贊許或留言。我一直以來的朋友,都彼此沉默著,不必在特意的日子送來問候。知心知意,便不在意。
順應著所有的氛圍,我會在節日的當前也寫節日的文章。生活,或許平淡無奇。可是用心生活,我們就有了可以向往的東西。得到與否,全憑努力,或是某種促成的力量。下雨時,感受到空氣中滲透的冰涼。一場雨,一場涼。一葉知秋,又或雨后更是秋。
月餅吃了,不是味道,而是我覺得它是團圓。中國人總在意象征的意義,圓月好比團圓,月餅好比團圓。是故,沒有將新月看成是團聚。也沒有將月餅做成油條的形狀。團圓,是不再缺失,沒有游離和出走。
蘇東坡說得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聽到此處,便覺得什么都不再遙遠。所有的人,能夠聚攏在我身旁的人,都凝聚在我的心頭。同樣,我去年遙想前年的月圓夜,前年又遙想前年更久月圓夜。每一種圓,都懸掛在高處。不論我是否看到,它就在那里。
夜里,我無數次播放《但愿人長久》,它很美。就像我心里的人一樣,在月光里。有月光的地方,就有我的遙想,那些我關心的人。你們都在我的遙望你,不再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