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以賦為名的第一篇文學作品,因而被認為是漢賦的源頭之一,但荀卿的賦與后來的文體賦在內容和形式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賦篇》由《禮》《知》《云》《蠶》《箴》五篇小賦組成,每篇兩節,第一節用暗示性的話語設置閱讀懸念,第二節說破謎底,解疑答惑,揭示更深層次的主旨和寓意,筆鋒凌厲,是為大儒,后有學者評之“奇”,也是很在理的,而文體賦與《賦篇》的聯系恰恰就在于此,鋪陳描寫,借物言志,成為賦體名副其實的一個重要源頭。
盡管此后賦體也受到過各個時代的文人學士不留情面的批評,甚至近現代嚴厲苛刻的聲音仍是響而不絕,但是“賦”并不因此就消弭為歷史毫塵,她以整飭的句式,秾麗的辭藻,寄情于物的表達手法影響了后世一大批文體,不管是用語考究的韻文還是形散神聚的散文,這些嚴格區別開的文體,其中可稱為代表作的經典里依然可見一些鋪敘陳述的語句,延續著賦體綿綿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