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經也是一個典型的憤青,沒有學歷,沒有背景,那年二十郎當歲,背著包闖進了夢寐以久的廣東,原以為在這里可以追尋自己的夢想,在那里扎根,在那里成長。
可誰能知道,當你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滔滔不絕,換來的卻是旁人的異樣眼光。
“你太年輕了。”
“你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你這脾氣得改改了。”
“你得尊重領導,畢竟他們是老師傅。”
“你不適合這工作。”
......
哦,原來社會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后來總結了,當你還不會融入工作中,你首先要學會說話,說好話,說自己都覺得不喜歡的話,說鬼話,說俏皮話,說很多很多自己都覺得沒必要的話。
“你得學會夾著尾巴做人。”前輩對晚輩最流行的一句話。
慢慢的,我理解了這簡單的話語中包含的種種社會關系,也理解了為什么電視節目和社交活動中會經常討論“裝”與“不裝”,也突然明白為什么會有三流的作者抄襲出版的《人為什么要裝》,封面設計必須是一個西裝男士雙手抱于胸前。我不是討厭此類刊書,僅我個人而言沒有教育意義,如果讀者明白作者想表達的“高深遠度”倒也無礙,如果不能明白呢,比如像我這樣的,看完后,只能適得其反,那就不叫裝了,只能叫騙。
個人覺得,人還是得保留一點自我和本真,酒桌上的高聲吶喊,你是我兄弟(可我跟你就跟你見了一次面);KTV里情歌綿綿,下次有事僅管找我(可我連你叫什么都不知道)。你永遠都不會忘記走在回家路上,自己突然輕松了很多,回到家中,妻子或者母親最直接最樸實的一句話:
“你回來了。”
古人云:子欲孝,而親不在。
我有一朋友,結婚后選擇跟父母住在一起住,工作穩定,后來升職了,應酬也多了,朋友也多了,經常不回家,父母想早點抱上孫子,夫妻之間矛盾重重。后來,父親生病了去世了,母親也不想打擾他們兩個,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老人回家,鄰里鄉親自然會問,為什么不好好待在城里享福!老人說,他太忙了,不想打擾他們。
他現在已經到了不惑之年,身體大不比以前了,孩子也有了,后來見到他,跟我說,如果我父親還在的話就好了!------可以簡單算一下,從我們出生到上學到工作,其實跟父母聊天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
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80后,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童年的回憶,只能刻在我們的腦海里,印在照片中。偶然翻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那天真的樣子在質問自己,那還是我嗎?只能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還沒開始痛痛快快地玩一次就已經老了,正如梁實秋先生寫的《中年》:年青人沒有不好照鏡子的,在店鋪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總覺得大致上還有幾分姿色。這顧影自憐的習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現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像是吳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發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現幾根白發,這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