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老天可以再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的話,我會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要在這三個字上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什么是熟視無睹?識別愛情如此,機會何嘗不也如此呢!
是的,因為有時候熟視無睹!因為你不認識什么是機會!機會確躺在那里,站在那里,或許向你招手,你視而不見!
或許你看見機會,確夠不著。怎么辦?怎么辦?
一 ?機會來源于認知和思考
是什么讓我們對機會熟視無睹,或睜眼瞎,是認知,是我們自帶系統,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正是這些能力隔絕了我們與機會的相識!
所以,平常就要打磨自己的認知系統,否則,同樣的事物擺在眼前,只有有認知能力的人才能發現,并用深入思考的頭腦剖析是機會還是陷阱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選擇性認知,就是人們在聽到一段話或者看到一段文字時,往往只會選擇其中自己相信的部分,或者自己已經認可的部分,卻對自己還沒有了解的部分視而不見。
所以簡單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視如瑰寶,有的人認為一錢不值。
區別在于認知不同,對事物深入思考的程度不同
二 ?機會來源于讓自己更值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平常多學漁的技能,精進自己,當機會來臨時才能抓住機會并發揮機會給予的勢能。
因為自己平時不準備不打磨自己需要的技能,即便是機會來臨,也認知到是機會,但卻無法運用機會。也抓不住機會!
三 ?跨越選擇性認知
跨越舒適區和自己一點點的努力,利用時間的復利,你的努力時間看得見!
王爍老師說了,新年愿望許了,確不做日進斗金的努力,也是騙自己而已。
行之不得,反求諸己,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
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只局限在對自我的認可,他就只能看到這些自己已經認知的東西,例如,別人說的時候,你會覺得我也是這么認為的啊,選擇性認知自己的部分去了,而沒有認真思考別人不同的地方。
正如一位007學友所說,要想有所成長,你就得跨出自己的舒適區,認識到那些牛人跟你不同的地方。當然確實,有時候牛人比我們多的就是一點點,但你要知道,第一,這一點點的差距依靠的背后的努力差距卻覺不止一點點才能造就,第二,每天比你多一點點乘以時間朋友的復利效應,最終與你會差很多。
《論語》中有句話:“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雖然這句話有一些偏頗,是說子路剛聽說了還沒有來得及實踐,擔心又聽說新的知識。但是,確實強調了我們知之而后實踐的道理。
俞敏洪在《夢在青春在》中說什么是機會:
“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必然的運氣。什么叫做必然的運氣?就是看到兔子撞樹樁以后,能夠馬上有一個常識性的判斷,這個地方機會很多,但是要想抓住第二只兔子,必須主動拿起獵槍。就算你是再蹩腳的獵人,一輩子也能打上幾百只兔子,甚至打上幾只老虎、獅子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坐在樹樁旁等待,頭發等白了,樹樁坐爛了,也未必能等到兔子。”
四 專注
機會,除了不認識,夠不著,還有一種是機會太多的時候!
2016年的《李翔商業內參》,有一期曾提到馬云和李彥宏對機會的看法。李彥宏說,自己每天都起得特別早,因為心里著急,覺得機會太多,“一定要決定把哪些機會放棄”。馬云則說,其實真正的機會并沒有那么多,就好像地上跑著十只兔子,正確的做法是緊緊盯著其中一只去抓,而不是一會兒盯這只,一會兒盯那只。
人是一個天生走T型臺的人,橫向是多領域了解和學習,以加深對縱向專業度的了解。而在自己的領域還是要精耕細作,才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有生存的本領,才能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