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六日,雨時大時小,風吹得透心涼。自然觀察小組又來到海舌公園,相比兩個月前,玉米田一片黃敗,顯示著入秋,湖邊荇菜嬌嫩的小黃花都已凋謝,水鳥伶仃,凄風冷雨,湖水邊漾著丟棄的塑料垃圾,頗為蕭瑟。
? ? 這天的主題是一個辯論:“人的行為可以抑制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趨勢--以洱海流域限制農業生產的結果為例”。我被分配為反方。從洱海流域限制農業生產的結果來說,其實時間還有點短,并沒有明顯的效果,但從邏輯上推理,效果應該是正面的,即使排除掉這一個限制,人類采取積極意義的保護行為,能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也是可想當然的。畢竟人類如此聰明,行動力強,保護地球的意識又在逐步普及。因此在剛開始,我就幾乎倒戈了,覺得我們反方沒有什么可辯的,然而人在其位謀其事,我們幾位反方辯友,在老聶雨燕的敲打下,還是很努力地搜羅出各種理由來。
? ? 這不是一場很對等的辯論,正方的櫻花樹和香杉聲勢浩然,得理不饒人,而我方從青海歸來的主力辯友(不知道名字)一直處于苦口婆心而不得法的敘述中……
? ? 辯論的結果,正方勝利了,然而在這看似一邊倒的辯論中,反方言說不出卻歷歷在目的東西逐漸浮出水面,讓人不得不細思。尤其在非洲菊和雨燕的總結之后,氣氛一度嚴肅低落了下來。誠然,人類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環保的意愿越來越強,看起來,只要人類愿意,就可以庇護這些同在地球上生存的多樣化的生物,然而,往這個美好意愿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少生物已經不可逆轉地滅絕或瀕危了。看起來意識和科技更為先進的西方國家,消耗的能源卻更多。人類在做些環保事業的同時又在破壞多少生態平衡。從人類出現,就沒有找到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一直都在攫取和破壞……人類生產力勢不可擋的發展,有多少是能夠不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的?每一種礦物的開采,每一個高科技的實驗過程,每一種給人類帶來便利的設施鋪設……而我更認為,人類對于大自然,是沒有經驗的,人類總是無法計算,推論出所有的結果,那些一度被推崇,似乎一勞永逸的可再生能源,也無不逐漸顯現出不可避免的破壞性,所以環保的整體趨勢,讓我想到一個詞“杯水車薪”。
? ? 回到生活中,我不由得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習慣,很多給生活帶來便利的東西,都會給自然帶來破壞或者負擔,保鮮膜,塑料袋,打包盒,洗衣液,潔廁靈,開車,坐飛機……我大約可以盡可能記得拿環保袋去買菜,但總會有不想弄贓串味,所以不得不用塑料袋裝的生肉和魚。我大概會盡可能帶個飯盒代替打包盒,但總有忘記帶了又不想浪費花出去的錢所以不得不用打包盒的時候。我大概可以期待太陽能車的到來,但沒來之前,我不得不開車到處去辦事,游玩,并且很是享受駕駛的樂趣。我大概會時不時焦慮一下碳足跡的問題,內疚一會兒,但卻不能放棄坐飛機的方便,旅游的吸引力……
? ? ? 總之,我這么普通的一個人,有一點點環保意識的人,不能放棄便利,妥協,而與大自然無害,億萬個人類,做些與我相同的事情,懷著相同的內疚,但地球的生態在不可逆轉地破壞中,生物多樣性在不可逆轉地消減中,作為一個人類,真讓人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