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光強基工程第四講心理咨詢的對立統一
一、行為主義理論觀點
1、基本行為理論:任何一個行為都延續著這樣一個前因,行為,后果序慣聯系,在這個序慣聯系當中,行為B直接由前提A刺激引發的這種情況稱為應答條件化,這是由a引起的b又叫經典條件反射,如果由后果C,引起的行為b這類情況情況成為操作條件化,又叫操作性條件反射。
2、行為主義的理論觀點
(1)前提A 行為B 結果C
由前提A刺激引發的行為B,叫應答條件化,又叫經典條件反射;行為B 由結果C進一步影響的,叫操作條件化,又叫操作條件反射。
(2)我們只能知道我們所能看到,我們能夠看到的我們想知道的。
(3)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所需要的是
*刺激和反應
刺激一樣,反應一定不一樣。比如老師的手從三位學員頭上滑過去,刺激是一樣的。學員a微微一笑,學員b嚇得一哆嗦,學員c哧溜就跑了,嘴里還說著難聽的話。每位學員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精神分析:a學員喚起了他美好回憶(移情)感到很安全,b學員可能小時候有人用手使勁砸他的腦袋,感到恐懼,c學員可能收到過更嚴重的傷害,勾起了創傷。
行為主義:只管刺激"手從頭上滑過去",和反應"微微一笑,哆嗦,哧溜跑了"。也就是我們只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我們能夠看到的我們想知道的。
*強化和懲罰
強化就是一個好的行為維持下來,發揚光大。正強化給他一個好的刺激使好的行為,維持下來發揚光大負強化去掉一個壞的刺激使好的行為,維持下來發揚光大。
[圖片]
舉例說明。
一個從來考試不及格的孩子這次考了70分,家長表揚他,結果他的學習更加努力了,下次考試成績比這次更好,竟然考了80分。那么,家長的表揚就是對他學習行為的正強化。而如果家長采用的方法不是表揚,而是在他考出了好成績后,允許他不再做討厭的家務,而他也為了不做家務而更為努力地學習。那么,家長不讓他做家務就成了對他努力學習的負強化。老師:可以坦言,我本人從小就沒產生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當年刻苦學習純粹就是為了逃避干農活。我想,很多像我這樣的農家子弟考上大學,就是被父母負強化的結果。同樣,現在我吃了飯就看書,也純粹是負強化的結果,因為只要我拿起書,老婆就不再嘮叨著讓我去刷碗了。有必要聲明,我討厭的不只是刷碗還有老婆的嘮叨,這兩者都是我吃了飯即看書這一行為或習慣的強化物。
懲罰就是使一個不好的行為減弱或消失。 正懲罰給他一個壞的刺激,負懲罰去掉一個好的刺激。
舉例說明
一個孩子說謊,他爸揍他,孩子不說慌啦,這叫正懲罰;不讓他看動畫片了,孩子不說慌啦,這叫負懲罰。
正強化負強化傻子都會用,心理咨詢師就別用了。那些找到我們,尋求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幫助的時候,他們都用了正強化正懲罰了。求助者為什么找你?是因為他們的正強化,正懲罰無效,我們專業工作者在門診上用的最多的是負強化,負懲罰。
如我們那個年代,農村的孩子從農村到城市,成為一個城里人,我們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我們的?我姊妹四個,我的父母就會說誰好好學習,學習好,就可以不早起下地干農活了。為了不干農活,我就拼命的學習,我是靠父母的負強化考上大學的,后來成了城里人。
我們很多父母不會采用負懲罰,家長們為什么不會采用負懲罰?其實你不要看這個家長一天到晚哇哩哇啦的給你說那么多,他不了解他的孩子,他不了解她的孩子最喜歡什么,那些對她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了解了他的孩子,哪是最重要的,哪是她最喜歡的,你把他最重要最喜歡的給他撤掉,這才叫負懲罰。
我們要重點學會運用負強化和負懲罰。如果你會運用強化和懲罰,然后你又能做到溫柔的堅持,理論上講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心理學的“強化”和“懲罰”都是從結果來看的。老百姓說的“懲罰”是指的行為,你惹我,我就揍你。專業的懲罰看結果,行為減弱。
*行為主義學習觀
(1)習慣化(拍巴掌)
如:老師拍巴掌,老師第一次拍巴掌你一哆嗦,再拍一次,你又一哆嗦,第三次拍巴掌你就不哆嗦了,老師繼續不停的連續拍,你不但不哆嗦,還看著我拍巴掌了——習慣了。
很多問題都是習慣化,造成的結果。
(2)應答條件化(由前提A引起行為B)
(3)操作條件化(由結果C強化了行為B)
學會用負強化,負懲罰,在家中讓你的老公多干活,多愛你,讓你的孩子不說慌,更加和你處好關系。
敲黑板:心理靠體驗
你能不能成為專業,職業的工作者,取決兩個因素:一個叫時間time
一個叫實踐practice
有的人有足夠的時間,干了10年,20年‘’我已經干了20年了",20年是個時間長度。這20年,你有這個實踐嗎?是不是每天都做這個工作。 有的人干了20年接待的案例非常有限,他也講過課也沒去深造過,他只是拿了個證,20年了,這足以證明你有時間,你可沒有實踐。有的人一天接待五個十個案例,但只干了半年的時間,時間太短了也不行,你如果沒足夠時間,拉不開,也是不行的,因為你體驗不一樣。
初中讀紅樓夢,大學讀紅樓夢,現在讀紅樓夢,感受體驗完全是個一樣的。
不斷練——累加
聽懂人家說什么!
所有的科學工作者最難的是描述,你描述不清楚,你后邊的原因歸因‘’為什么‘’指導都是在瞎扯。
早分享的內容:理論·錘子·釘子“不但治療基于診斷,其實所有的助人都是建立在判斷的基礎之上的。
判斷有(外延)性質判斷和程度判斷兩種。而判斷則基于判斷者所掌握的資料,也可以這樣說,判斷就是(內涵)對所掌握資料的分析和綜合。
”資料:內涵是作為依據的材料。外延包括語言、文字、影像、錄音、圖片等。
資料的整理和評估可分為五個步驟,即(1)一般資料的歸納,(2)個人成長史資料的整理,(3)目前的精神、身體和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狀態描述,(4)判斷資料來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說明,(5)按資料的性質進行分類。其中最重要的是(4)判斷資料來源的可靠性。
專業工作者:時間+實踐
3、所要掌握的幾個知識點
(1)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巴布洛夫和桑代克
巴布洛夫的狗( 經典條件反射)
桑代克的貓(貓走迷籠)嘗試——錯誤定律
(2)華生
刺激——反應模式
華生曾經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設置的特定環境中教育他們,那么任意挑選其中的一個嬰兒,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經類型等種種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3)斯金納認為
操作條件化
人的行為大都決定于先前行為的后果,而先前行為的后果起到激勵作用,這就是強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強化的性質也不同。
(4)班杜拉
新的社會學習理論也稱模仿學習理論
這一理論的重要概念有如下三種
第一,替代學習或觀察學習
第二,自我獎賞或批判。喜歡意識人民可以評價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提供自我強化。
第三,人們可以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
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有:
系統脫敏法
模仿學習
自我管理技術
角色扮演
自信心訓練
厭惡療法
強化法
認知行為療法
二、人本主義理論觀點(邊學邊用)
人本主義理論觀點的兩個人物:羅杰斯和馬斯洛
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的療法(求助者中心療法),后面會講到。
馬斯洛:需求(需要)理論 ,不僅知道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
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3、愛和歸屬的需要
4、尊嚴,自尊的需要 5、自我實現
老師在《行走中的思想》一書中:《牛郎織女的24小時》,清晰的講解了 五層次需求理論
當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發生沖突的時候,哪一個更重要?更原始?生理需要遠比安全需要更重要,更原始。
舉例說明
安全需要的對立面膽小
在戰爭期間,軍人被困在一個地方,被困的地方的不遠處有水塘,活下來必須得去取水,但是水塘的周圍有敵人架著槍在那里,只要你來取水,我就打死你,當然不安全,但為了有水喝,為了生理需求,他明知道被打死他也得去取水。軍人為什么要冒著風險去取水呢?生理需求遠比安全需求重要。
你是個媽媽,你膽小,你的膽小有什么表現呢?比如附近山上有塊墓地墳地,讓你晚上去那里睡覺,你肯定不去。那怎么能讓你膽大呢?我把你孩子綁了,要求去墓地睡上2個晚上,否則就撕票?你去不去?一定去。媽媽為什么由膽小變膽大了呢?安全需要不如他的生理需要重要 ,種族繁衍(生理需求)比安全需求更重要。
很多媽媽看到孩子有問題時,這也不敢那也不敢,百姓說不是不敢,是沒有逼到份上,沒把他的生理需要激發出來,所以投鼠忌器。
安全需要有了才會有愛和歸屬的需要。為什么有人找不到婆家,找不上媳婦,不合群?他怎么誰見他誰討厭他?因為他沒有歸屬感不會產生愛,是因為安全感不足。
一個人有了安全感,他的愛和歸屬感才能夠誕生出來,才會有尊嚴。
人窮志短 馬瘦毛長,
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吃嗟來之食"
寧可餓死也不吃救濟糧的太少了。
我們怎么能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啊儒家文化是君子之學,王陽明是5千年出的兩個圣人之一,能做的知行合一。那我們現代人知道什么是知,什么是行,就很好了。我們不是圣人,做到知行合一,可能嗎?
別整天拿著3000元的工資操著聯合國秘書長的心。
舉例子:有一年,十一國慶節期間,在五四廣場玩,聽到兩個人對話,一個乞丐小伙子和一個60多歲的女性。小伙子:阿姨你能不能給我點錢我買飯吃。
阿姨:給你錢沒問題,噴泉的水不花錢,你把臉洗干凈了我就給你錢。
小伙子說,你給我錢我就洗臉。
……
當飯吃不上的時候要臉干什么。一個人就沒有了尊嚴,自尊。
自尊是自信的基礎。
再比如;打撲克,贏錢買吃的,滿足生理需要;一個人在家害怕,很多人在一起,滿足安全需要;一幫人在一起,樂呵樂呵,有的人不在家陪自己的老公陪著人家的老公打撲克,滿足她的歸屬感,歸屬的需要;要‘’贏"得感覺,滿足尊嚴的需要;還有的人,我就是為了輸錢的,讓很多人圍著我轉,我不孤獨, 自我實現需要。(想學會打撲克)。
再比如:
喝粥型的員工……掙錢養家糊口
喝酒型的員工……不在乎喝什么酒,在乎和誰喝酒
喝茶型的員工……為了合作,喝茶得品
*自我及自我概念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非常重要。自我概念不是‘’我",不是我是誰?是我以為我是誰?
舉例子:他是個虎,他以為他自己是個貓,他就那么自卑;它就是個貓,他以為他是個虎,他就那么自信有力量。
我以為‘’我"是誰很重要,人是活在以為當中,不是活在真實世界當中的。
三、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和行為是兩個極端,認知是看怎么想,行為是看怎么做。
大腦是‘’黑箱‘’ 黑箱中發生了什么,行為主義不管,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只管刺激和反應 ,刺激和反應之間發生了什么,行為主義不管。
認知心理學認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認知心理學的認知不是普通心理學的認知(認識)。
精神分析的"認識——領悟療法",認識與認知是絕對不同的兩種含義。人有"察覺"的意思,近似‘’自我‘’"前意識"的功能 ,"識"有"意識到"的意思,盡是"超我""意識"的功能,與認知心理學無關。
1、認知:用日常語言來說,指一個人對某一件事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期。(內涵)。
2、認知活動的整個流程,是由緊密銜接的若干階段組成的,首先是刺激物經感覺器官成為感覺材料,在經過以經驗和人格結構的折射,賦予感覺材料具體意義,至此,構成一個知覺過程。通過這一知覺過程,個體可以對過去事件做出評價,對當前事件加以解釋,或對未來事件作出預期;這些評價、解釋和預期進一步激活了情緒系統和運動系統,產生各種情緒和行為動機。
按照認知心里學理論,這種被激活的情緒——行為系統,不是純粹的,孤立的情緒與行為,而是由認知因素決定的一種特定的情緒,如喜、怒、哀、樂等,至于目的、動機和行為,也是由認知過程來把握的特定的目的、動機和行為。由此看來,從刺激物的出現到行為反應,在整個的“反應鏈”中,認知活動的確是無所不在。所以,從理論上說,如果改善認知因素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理順各認知階段的聯系,就有可能矯正心理問題,從而達到心理咨詢和矯治的目的。
*感覺材料(個別屬性) 經過以往經驗和人格結構的折射賦予感覺材料具體意義,構成知覺(整體屬性)
人格結構折射的是不可改變的因素,要避開,以往經驗知識的時刻改變的要治療。
比如,一個人脾氣暴躁來求助 ,你本來就脾氣暴躁程度時20分,你現在脾氣暴躁程度是28分,我們只能解決那個8別解決那個20。
很多家長在敘說孩子的問題時,他很少考慮她孩子的人格,比如你的孩子不愿意學習,從上學的那一天起,他就不愿意學習,現在上網成癮,當然更不愛學習了,那么我要幫你的話,我最多能幫你解決你孩子不上網,但是我可解決不了你的孩子不愿意學習。因為你孩子不愿意學習,是人格造成的。
*強調心理學的四大公理
一個孩子意一是看多少是他爹給他的,二是多少是他娘給他自的。這是遺傳的不能改變,要避開。
*認知不同,情緒不一樣。
比如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我是心疼還是高興,取決于我的認知。心疼是因為杯子碎了,不能用了,高興是因為碎碎(歲歲)平安。
*合理情緒療法
四、人性心理學
郭念鋒
1、什么叫人性:人作為一個類,其自身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質的規定性 ,叫做人性(內涵)
三種基本需要(外延):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都成了人類心理中系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全部心理動力。
2、人性心理學,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屬性為中心,進而說明心理,腦和社會這三者的關系。精神就是心理。
3、心理動力: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變化的動力,來自內在需要,內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種本能:延續本能 探究本能 依存(依戀)本能。
三種本能在心理層面上化為人的體驗,這就是人的三種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都成了人類心理中系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全部心理動力。
4、個性心理
現實的個性心理,永遠是充滿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處在相對穩定狀態,就可以說是健康的個性心理。
現實很骨感,理想很豐滿。我們專業工作者是在骨感和豐滿之間搭一個橋,縮短兩者之間的間隙,兩者越靠近越健康。
*從今天開始,當你高興的時候,別光樂呵,要動動腦筋想一想你為啥高興?你的需要欲望得到了滿足。然后進一步思考,什么需要得到了滿足。
高興?需要欲望得到了滿足,去思考什么需要得到了滿足。
不高興?需要沒得到滿足,然后進一步思考什么需要沒得到滿足。
*時刻關注自己和對方的需要。
五、人性心理學咨詢、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觸及人性中的各類失衡狀態,使它們重新恢復相對平衡的狀態。
比如:臉上有塊色素斑,我能接受,我把它看成是我的一個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不沖突。我能接受就成不了問題。你不接受,看不慣 ,想治療消滅掉它,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有沖突。你不接受就成了問題,跟長色素斑沒關系,你能不能跟他達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