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光強基工程第三講
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經典的精神分析)
今天先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要胡亂聯想,不要學混了。
一、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前提假設是人性惡。儒家學說假設人性是善的
精神分析就是在一個黑屋子里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貓。
這句話不是心理,對這句話的反映(理解)才是心理(人的心理就是精神,意識,思維)
黑屋子就是無意識,黑貓(是不存在的)就是癥結。
人家問你這句話是啥意思?你根據自己的理解告訴人家,這叫解釋。
說明 理解 解釋:理解是說明和解釋的橋梁,作為心理專業者,必須有極強的解釋能力。
學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技術是:學會解釋。你的水平高低取決于你的解釋能力,解釋的能力取決于你的理解。
學心理,學習精神分析不要太實,心理這東西一定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學心理去助人,你要有具備兩個能力:一是會類比就是打比方,如:你愛我有多深?答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是會象征
用打比方解釋:精神分析就是在一個黑屋子里找到一只根本就不存在的黑貓。
臭味:癥狀
臭襪子:癥結(黑貓)
沙發下面:潛意識(黑屋子)
警犬: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
精神分析怎么做:利用移情處理阻抗
二、精神分析五個觀點 :分區觀點,結構觀點,動力學觀點,發展性觀點,適應性觀點
1.分區觀:人的意識分三個層次最上面一層是意識,最下面一層叫潛意識,中間的一層叫前意識
(1)意識就是覺醒下的覺知,覺知就是覺察。你不昏迷,你也沒睡眠,你知道你在聽李老師講課課,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聽課 。
人和人為什么不一樣?意識 也就是覺察,覺知能力的不同。
意識比知識重要。
安全事故發生后 ,你發現安全事故的責任人,她不缺安全知識,而是缺乏安全的意識。
光有知識沒有意識,知識是發揮不了作用的。
(2)潛意識也叫無意識,包括一是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二是原始沖動和本能,這些內容與社會道德相悖的,無法直接得到滿足,只好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
潛意識里的內容并不是被動的僵化的,而是積極活動著的,時刻尋求滿足的。
夢是一個特殊的無意識狀態
(3)前意識:經國提醒能夠進入到意識狀態,就叫前意識。
如:你長著大母腳趾頭嗎?老師這一問,你就趕快動動腳趾頭,意識到自己長著腳趾頭吶。沒問之前,你是長著大母腳趾頭,但你沒意識到,一提醒,意識到了。
2.結構觀點(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是各種性格特征的總和
結構觀點就是把人格分成了三個‘我’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我們每天的行為就是三個我在頭腦中戰斗的結果。
講不清楚就打比方,以自己打比方,"自黑"
比如:每天早晨我要5:50起床,洗刷做飯,準備上班。當鬧鈴響的時候,一個是聲音說,昨天那么累,再睡會兒,再睡會兒,這是本我在說話,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另一個聲音說,到點了,到點了,你得起來做飯,吃完飯得去上班呢,這是自我在說話,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第三個聲音說你這個懶豬。超我我在說話,遵循的是道德原則。最后,自我戰勝了本我和超我,我就趕緊起床做飯,然后去上班了。
比如:前幾天學校健康查體,我超重,醫生說:你得少吃多運動。少吃多運動,誰不知道呀?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
今天晚上看到好吃的時候,有個聲音說:好吃的,好吃的,多吃點,多吃點。我吃我就快樂——本我
另一個聲音說:得控制自己,不控制自己,你的體重會繼續增加,你就有可能會"三高",你一定得控制自己。——自我。
第三個聲音站起來說: 你怎么意志力這么薄弱呢?你應該力意志力強一點,你還是心理醫生呢,這你都做不到,你得有意志力!
結果這三個我在我頭腦中戰斗。今天的超重就是自我,超我戰勝不了我的本我。我知道我今天晚上不該吃飯,我知道我該在運動場上跑步,但是我還是吃了,還是邁不開腿,我的本我太強大了,快樂原則支配著我。
3.動力學觀點:
心理發展的動力來自本能,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種族繁衍,生存下來),二是營養本能(自己生存下來)。
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指向行動,行動實現目標(結果)
你的目標實現不了,是因為你的動力不足。
心理治療就是合理滿足心理需求,讓他產生動機,然后去行動,最后實現目標。
精神分析理論需求分為:生理需求(性本能,營養本能),心理需求,病理需求
舉例:饑是生理需求,
餓是心理需求,
饞是病理需求。
普通心理學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
尊重得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少有人走的路)
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它的對立面,都包含它的對立面。
兩個極端事物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中間和任何一端事物的相似度。
4.發展觀點
發展觀點是動力觀點的延伸,即對心理動力的動態描述。
發展的心理觀點:歷史態——縱
社會心理學觀點:現實態——橫
性心理的個體發展,分五個階段或時期:第一,口欲期(0——1歲左右),動力來自吃,個人的欲望。其快樂來源為唇、口、手指頭。在長牙之后,快樂來自咬牙。
第二,肛欲期(1——3歲),其快樂來源為忍受和排糞便,肌緊張的控制。吃自己說了算的,拉你自己說了不算,"拉"就進入了社會化。建立規則意識。
第三,生殖器期也叫俄狄浦斯期(3——5歲),性別意識,其快樂來源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戀父(女孩喜歡父親),戀母(男孩喜歡母親)。
第四,潛伏期(5——12歲),這時的兒童對性不感興趣,而是將興趣轉向外部,去發展各種知識和技能,以便應付環境的需要。
第五,生殖期(12歲之后),性欲逐漸轉向異性。這一階段起于青春期,貫穿于整個成年。
一個人可以活一百歲,但是前五年(也就是口欲期,肛欲期)特別重要,后面是對前面的裝修。
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是一回事,我們關注的是心理年齡。生理年齡50歲,心理年齡5歲,完全是可能的。
嘮叨,抽煙滿足口的需要,心理年齡處在口欲期;房間亂七八糟,東西到處都是,心理年齡處在肛欲期,沒有規則意識。
5.適應觀點
弗洛伊德深受達爾文的影響,達爾文的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個人活下來,說明她適應了他的環境。比如孩子上網成癮,他活下來了,一定適應了他上網的這個環境;精神分裂癥患者活下來,她適應了精神分裂這個環境,那些適應不了環境的人就跳樓了,自殺了!
活下來的就是英雄,有病活下來更是英雄。電影《隱入塵煙》。
人的本能得以實現,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應對。兩種本能的應對經歷構成人類的兩種基本對應方式。性本能和營養本能。
性本能的應對方式是變相宣泄,若不能宣泄,就可能形成神經性癥焦慮。
宣泄還不受譴責,我就要變相宣泄出來。如,領導批評我了,我又不敢跟領導頂嘴,對著干,我很窩火,那怎么辦?離開領導辦公室以后,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的喊兩嗓子,這樣心里就舒服多了!這就是變相宣泄。
焦慮是指向未來的恐懼。
精神分析(動力心理學)把焦慮分成了三種:現實性焦慮,神經性癥焦慮,道德性焦慮。
有了焦慮,就想降低,這是本我的反應,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降低焦慮的方式是自我的功能,叫自我防御機制。
自我防御機制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癥狀——防御——焦慮——沖突——自我弱小
所有的癥狀都是對人的一種保護。如感冒,咳嗽你就會把你內里的異物咳出來,發燒把病菌燒死。
作為心理工作者,要知道對方防御的是什么?(防御的是啥)。
10.4冰山
一、行為-困
二、應對姿態:指責
三、感受:難受,
感受的感受--累
四、觀點:
再困也得把作業寫完
寫完立馬就睡,聽從 身體的指令,好好休息,身體健康重要!
五、期待
對自己:好好休息
對別人:
來自他人的期待:
六、渴望----輕松,健康
七、自我:我是誰-
我是一個靈活的有覺察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