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旅游,有兩大熱門主題,要么北上,去看北國風光萬里雪飄,要么南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南下時間不夠,成本太高。作為北方的漢子妹子,一定不能錯過精彩的冬捕節。冬捕已經成為了北方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也是眾多喜愛捕魚的旅客喜歡的旅游活動,目前國內知名的冬捕就有查干湖冬捕、長春石頭口門冬捕、新疆博斯騰湖冬捕、達里湖冬捕等等。
說到冬捕,真是歷史悠久了。冬捕最早可追溯到遼金時期。據史料記載,遼帝喜歡吃“冰魚”。每年臘月,遼王率領文武百官在查干湖面上搭建帳篷,冰面打開后,鮮活的魚兒就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歷史上稱這種冬捕為“春捺缽”。如今冬捕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使漁獵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各民族之間借此交流融合。
“冬捕經濟”彰顯文化內涵,各地舉辦多年的漁獵文化活動,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的共生,不僅喚醒了一湖勝水,更帶富了一方百姓,拉動了一方經濟,也讓當地打造出了一張“經濟+文化”的冰雪名片。
對冬捕節的參與者來說抱著敬畏之心,感謝自然的饋贈和魚類的犧牲,帶來的收貨和歡樂。先來了解極具代表性的冬捕吧!
查干湖冬捕
在千里冰封大東北冬季的松花江畔,每年都有一場盛大的漁獵狂歡,其單網捕撈量更是不斷刷新著吉尼斯世界紀錄。每到活動開始的這天,參加儀式的人們便穿著盛裝來到湖邊,祭奠著蔓延了千年的豐收喜悅。作為一種傳統的漁業習俗,在遼金時期已經享有聲譽,作為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早已被國家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中華百大美景奇觀”并載入《亞太國際卓具保留價值的生態歷史財富》藍皮書目錄。被中國旅游產業年會評為中國十大生態類節慶,國務院批準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園區
?
新疆福海冬捕
數九寒天,新疆福海縣烏倫古湖最低溫度接近零下三十攝氏度,寒冷的天氣卻意味著這里頗具特色的冬捕進入生產旺季。種蔚為壯觀的冬季捕魚活動成為福海縣的重要漁業生產方式,并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當時的勞動作業全靠人力和馬拉。80年代初,開始改用機械牽引絞網。烏倫古湖的冬捕極富情趣。冬季的烏倫古湖由于氣候寒冷,湖面冰層厚達50厘米,積雪也達30厘米,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捕魚,當地人叫“踏雪尋魚”。
新疆博斯騰湖冬捕
天還沒亮,新疆博斯騰湖的捕魚者們就開始了一天的拉網捕魚作業,凌晨9點,博斯騰湖冰面溫度已接近零下30攝氏度,30余名捕魚者們在“魚把頭”的帶領下鑿穿了50厘米厚的冰蓋,穿桿、走鉤、下網,然后等待起網。據捕魚者李大軍介紹,整個過程需要鑿穿近100個洞,2000米的巨網需要像縫衣服一樣穿到洞里,分2組同步進行,從下網到起網大概需要12個小時。
冬捕與一般文化習俗的特色差別在于,世界紀錄級的儲藏捕撈量和壯觀場面揮發著蓬勃大氣,歷史悠久的古老儀式繼承著生生不息的傳統。
冬捕除了在感官上的牽動之外,更深層次應該是:在萬物沉寂而冷清的時節,卻成為冬捕的春天,看似困難環境下的境況里,卻又是勃勃生機的開始。相信智慧,相信正能量,相信事在人為,并且大有可為。
想感受現場壯觀的景象,放飛冬天沉寂的心,就去冬捕現場親自參與,切身體會。
聽說,克拉瑪依也要開展首屆自己的冬捕節啦!這也意味著新疆同胞將有更絕佳的機會開開眼界,感受冬天的饋贈,活動現場除了傳統的捕魚、頭魚拍賣、文藝表演,冰上互動體驗項目等還有刺激的冰雪越野漂移、冰釣大賽、冰雪攝影展、年貨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不同年齡游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