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莊子與學生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莊子帶學生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一個老農正在砍伐樹木,卻見路邊一棵孤零零的大樹沒有受到老農的青睞。莊子問他何以沒有伐這棵大樹,老農回答:“這棵樹雖然枝葉繁茂,可是樹干彎彎曲曲,根本派不上用場。”
下山之后,莊子到一位老朋友家休息,老友相見,分外高興,連忙命兒子去殺一只鵝款待。
兒子問:“一只會叫,一只不會,殺哪一只”
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
莊子問:“為何殺不會叫的?”
朋友說道:“會叫的可以給我看家守門,當然該留;而不會叫的只會吃我的糧食,留有何用。”
第二天,學生們問莊子:“昨天山中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處,所以免遭砍伐,而今主人家的鵝卻又由于沒有用處被宰殺。請問老師,您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做為處世之道呢”
莊子笑著說:“我將自己處于有用和無用之間,看似有用,又似無用;看似無用,又似有用。不過,這仍難免害,如果能心懷道德以待人處世,就決計無害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處事之道就是這樣,不管有用還是無用,都會受到傷害,那如何保護自己呢?莊子回答的是要處于無用和有用之間,也就是中庸之道,看似無用,但有用;看似有用,又無用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為人處事之道。
一個真正的智者該是龍的時候就為龍,該為蟲的時候就為蟲。該你施展能力的時候,就可以立馬騰云駕霧,喚風施雨;該你隱藏實力的時候,就可以韜光隱晦,大智若愚。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一類人就是能屈能伸。就好比一個企業中有兩類管理者,一類怕你能力太強,怕你奪功篡權,處處刁難你,不給你發展平臺。還有一類就是嫌你能力差,天天培訓你,處處考核你,怒其不爭。如果你遇到的是第一類領導,卻處處顯示自己的才能,那必然會受到壓制;如果你碰到第二類領導,卻整天渾渾噩噩,沒有過硬的本領,也必然給領導看不起,也難免受到歧視。
總之,社會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沒有哪一類能永遠受到社會的庇護,唯有中庸之道才能在社會中處于相對的優勢地位。但是,最后莊子也說了:“不過,這仍難免害,如果能心懷道德以待人處事,就決計無害了。”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真正的核心理論,處事之道最根本的就是為善。心懷道德,心無惡念,心存善念,則不會受到社會的傷害。如果太專注于有用和無用,太注重無用和有用的轉化,也是會受到傷害的,唯有善才能化解傷害。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經典的禪語是這么說的:“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致福以遠離。”與莊子的心懷道德以待人處世異曲同工之妙。可是這么簡單的道理并沒有多少人真正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