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有一個自小就關系不錯的閨蜜,工作幾年,想要重新考研,想要尋個能安心讀書的地兒,作為仍在校讀博士的我,自然成了她的不二人選。
恰逢我搬了宿舍,從四人間換成了兩二間,屋子里還有兩個空床位,我們倆就尋思著,她正好能住我們宿舍,然后能在我們圖書館上自習,而圖書館也離我們院大樓挺近的,這樣還能一起吃飯。這么想想,覺得是一個完美的安排了。
過了幾天,仔細想想,發現事情實在沒有那么簡單,首先,我們寢室肯定是不允許外人隨意進出的,即使我每次把她帶進去,依然有被樓管阿姨認出的可能,雖然可以抱著僥幸心理,但抓著一次,就得必須去找新的住的地方,實在不行,租房子也就算了。
去自習室又是個很大的問題,圖書館的自習室比較穩定,可以在一個位子上老老實實的呆著學習,可是依然需要門禁卡,而我自己進出院大樓也需要門禁卡,我進寢室,吃飯各種都少不了我的卡,分析來之后發現,事情的可行性并不高。
為什么一個在最初看起來很合理的東西,真正去實踐的時候卻和想的大相徑庭呢?
我們寢室有空位子自然推出,我的小伙伴可以入住;我們學校圖書館是不錯的考研自習室,就推出她能去那里上自習,一切看起來都是符合邏輯的,所以你會覺得事情很容易辦成。那么事實上為什么并非容易呢?
因為任何事情由單一因素A直接推出結果B的事情基本是不存在的,舉個例子,你去找朋友借東西,一般都會覺得我去借就可以用了,這種情況,你自然的忽略了事件因素的的多種可能性,為什么你能借到你所需要的東西,首先,你要找的這個東西在這個人手上,你行動了,你去借了,他同意借給你了,因此你能借到,也就是說你去做一件事情能按照你所想的去發展,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是多個因素參與的,并且這多個因素各自又有各自的多種可能性。猶如迷宮的路線一般,每個因素都滿足才能順利的到達目的地,如果有任何因素沒有滿足,在可以彌補的情況下,無非是多走了一些彎路,如果因素實在滿足不了,就是走進了死胡同了,只能推到重來,那怎么樣才能準確的分析出各種因素,及各種因素的多種可能呢?
如果知道過程的話,將一件事情分解成多個步驟,尋找每一步的因素,及各個因素的多種可能,還是相對容易的,這就是稍微動動腦子,就能想到的了,這就是人類的經驗。還有就是借鑒被人的經驗了,那應該怎么做呢?
告訴別人自己想要達成這件事的計劃,然后詢問可行性。
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相應的因素猜測,向有經驗者進行驗證。
記著世界上很少有A能直接推出B的簡單事件。一般都是多因素并存,交織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