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吞悠揚
這幾天的熱點新聞讓我想起一則小故事,我驚詫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故事發(fā)生在漢和帝時期,地點是在今浙江省余姚市大隱鎮(zhèn),主人公也就是殺人兇手叫——董黯,名門之后,儒學(xué)宗師董仲舒的六世孫。
雖是名門之后,但傳到董黯時家道中落,更苦的是還少年喪父,留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據(jù)記載由于已是家徒四壁,董黯只能靠打柴為生,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是大儒的子孫后代,不忘祖宗德行教誨,全心全意孝敬母親。
王寄,故事的反面人物,與大孝子董黯為鄰,卻富而不孝。
話說有一天,王寄的母親跟黃氏(董黯的母親)拉家常說:“我家境比你富裕,吃好穿好,怎么身體卻不如你呢?”
黃氏回答:“我們家雖然窮,但也吃穿不愁,這些都是身外之物,關(guān)鍵是兒子孝順,對我好,心情愉快,身體自然就好了。”
王母聽到這里忍不住在董母面前數(shù)落自己的兒子是多么不孝,經(jīng)常打罵自己等等……回家后又忍不住責(zé)罵兒子,她希望兒子能以董黯為榜樣能做一個孝子。
王寄非但沒有聽進去,反而認為這是董母在挑撥他和母親的關(guān)系,敗壞自己的名聲,于是氣急敗壞的來到董家,對董母是又打又罵。董黯聞訊趕回家,顧及自己母親的身體,當(dāng)時只是制止了王寄的暴行,并未追究!
什么叫惡人?沒過多久,一天王寄趁董黯外出,竟然如同高利貸討債一樣不依不撓再次行兇把黃氏打成了重傷。
董黯回家后懊悔不已,跪在母親床前痛哭流涕:“兒子不孝,讓母親受如此欺辱、遭如此大罪”。
黃氏說:“不怪你,這都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
辱病交加,不久黃氏含恨去世。
董黯悲憤交加,他本想立即報仇,但想到王母也只有王寄這一個兒子,如果現(xiàn)在就殺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他給母親守墓,想著報仇的事,睡覺也枕著斧頭。他日夜痛哭,以至于淚積成潭,樹上的烏鴉也被他的哭聲感動,伴他哀鳴不止。
但這份“辱母之仇”,董黯是一直刻在了心中,多年后王母百年歸老,董黯待王寄為母辦完喪事后,平靜的提刀來到他家,舉刀將王寄斬首,提其腦袋于母親墳前祭奠。
隨后心愿已了的董黯到官府自首,地方官府查其背景為儒學(xué)宗師董仲舒一脈香火的獨苗,想到董仲舒是圣人一般的存在,若將董黯殺了就是斷了圣人之后,不敢裁決,上報給了當(dāng)時的漢和帝。
漢和帝看完奏折后被其孝心感動,決定寬宥其擅殺之罪,以“孝”為名特赦了董黯,隨后還詔其為郎中,并傳令天下,將其孝子之名“海內(nèi)聞名,昭然千秋”!
這就是在古時為母受辱報仇的結(jié)果,不但沒有受刑反而成為全國模范!
(題外話,董黯拒絕了封賞,后受皇恩俸祿,隱居終老于大隱溪。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后來人們就把大隱溪叫作慈溪,后來又用慈溪來命名縣名,這就是慈溪市名的來由。)
的確,古今不同,現(xiàn)在我們是法治社會,但法律是什么?
很多人說法律就是社會規(guī)則,孰弱孰強都得遵守。
法律不僅僅關(guān)乎行為規(guī)則,還關(guān)乎規(guī)則背后所引導(dǎo)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還關(guān)乎人心所向以及塑造的倫理人情。
真正的法律制度應(yīng)該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相信,最終的結(jié)果我們都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