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十次不如動手做一次!前幾天聽了張文質老師對報道文寫法的指導,感覺茅塞頓開,今天我準備按自己的理解,以張老師的指導為素材練習寫一篇報道文。
張文質老師說文題非常重要。標題本身是真正的吸引人的一個引。
張老師夸他一個朋友的標題都是天才之作,很厲害。一般看第一眼會殺人,第二眼會驚人。
張老師說:“這就是推敲的結果,你反反復復地琢磨,你才可能真正的進步。你不琢磨你怎么進步呢?要對自己有一種不滿意的心態,寫出來的文字不滿意,要反復推敲、反復折騰。”
說文題的推敲問題,張老師舉了他“文質說”題目的推敲和彬彬老師當天發的一個鏈接當正反例。
仔細看文質說的標題,很多真的是看到就想點進去看看。
張老師是一位出口成章的人,他這些吸引人的標題,有的是一閃而過的靈感,但更多的是通過推敲得來的。我作為一個學習者,當靈感來得沒那么閃亮時,就應該多花點時間推敲推敲。
要寫這篇練習報道文,我首先定下的題目是《升級自己的版本》。因為張老師在分享的時候多次提到這個觀點。這個文題也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升級自己什么版本呢?自媒體時代,大家對版本兩個字都是比較敏感的。
反復回顧張老師的分享,最后定下了這個題目《寫一篇有靈魂的報道文——聽張文質老師指導寫作有感 》
張老師的分享一般都比較有生命在場感,有實例、有故事、有思想,更指向事物的本質,是一種觸動靈魂的分享。而且張老師在指導怎么寫的時候反復強調,要寫出分享者獨特的東西,要寫出自己特別的味道。
我覺得“靈魂”兩個字能高度概括我聽完分享以后的一個感覺。張老師的分享的確觸動了我的靈魂,讓我有一種震撼感。就說平時寫報道文就那樣按部就班地寫著,沒覺得哪里有問題?原來問題卻很多。自媒體時代,好的報道文還有那么多“套路”。
另外,我希望在此文中呈現出自己一點獨特的東西。所以決定用《寫一篇有靈魂的報道文》這個標題。副標題則是讓人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活動。
有空的話再推敲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文題?
(1)版本要升級,一定要有“我”
張老師指出研究院寫的這些報道的問題所在:“有些都有問題,缺乏新意,沒有在創新上,沒有在傳遞新信息上,沒有在新的寫法上,沒有在新的自我的理解力上,沒有展現出特別的細節,特別感人的瞬間。在這一方面不是沒有能力,我當然要肯定大家是有能力的,但大家沒有朝著這一方面去用。我們都是常態的報告,都是幾個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或者結果,那些東西。這些都是原來的會議簡報,而不是自媒體時代傳遞出新信息、新理解、新手段、新感悟、新內容,講敘事。所以看完以后,有這種感觸,就覺得大家在寫報道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做什么事都有套路,關鍵是這個套路要及時地升級。原來你覺得很全面的那些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現在可能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自媒體時代最重要的是吸引眼球。“吸引眼球重點是吸引教師,吸引學生家長,吸引愿意閱讀的朋友。”只有題目和內容能吸引眼球,大家才愿意閱讀,愿意深入閱讀。
要吸引眼球,就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張老師舉了他在“東莞大朗講師德”的案例進行分析:
比如說我那一天在東莞大朗講師德,這個問題從來沒講過。我講的師德,那肯定不是從文件,不是從政策的這個解讀里面得出師德的概念。你要從文件講,肯定要從我們的總書記立德樹人等等那個地方看齊,一般的人都這么看,或者就文件去解讀,解讀出對師德問題與時俱進的一些問題。
但是我更強調的是什么呢?我更強調的應該是作為一個教師的教育能力,這就是最重要的事。這就像醫生,他要開刀,開刀最重要的是刀開完以后刀到病除,而不是手術非常成功,最后病人死了。那就不叫醫德了。
這個醫生,首先不要講他是一個好人,也不要講他給病人捐了多少錢,也不要講他對病人多么和藹可親,更不要講他上班從來沒有遲到,沒有早退。這個東西都是職業常規,其實不要把常規看成是一個職業特殊的道德,因為所有的職業都有它的最基本常規,而這些基本的常規是相似的,實際上是構不成真正的職業道德。
我們現在,比如教師不收禮就變成很有道德的教師。其實收禮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是犯罪行為,那不是說有沒有師德了,這個職業就保不住了,可能有一些犯罪行為是要判刑的,所以你這個師德從哪里理解呢?
從這里我就有一些闡述,等會兒曉霞也可以把課件發給大家看一下。我所理解的師德,你去聽了我的課,你一定要有一些最深的感悟。比如說你就作為一個感悟來寫,因為我們這不是為大朗鎮教委辦寫的,是為我們自己研究院寫的,所以你也可以交代一下多少人聽?他們鎮里面教育辦出席的有哪一些領導?線上有多少人聽?但更重要的是你聽了以后有什么感觸,其實我覺得最為重要的感觸是,有時候你聽到有一些你認為以前從來沒聽過的,你在現場哪一些話特別有共鳴,哪些話可能糾正了你原來對師德的理解,或者說拓展了你對師德的理解的范疇。
我是特別強調教師的教育能力,真正的不誤人子弟,教育能力是一個核心。
張老師強調:“要有你的生命在場,你把這個生命給帶進去,帶進去就是你的觀察,你的思考,你的感觸。你聽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你反思了什么?不要忘了我,所有的報道不要忘了我。忘了我就不是好的報道,忘了我就是低版本的套路。”
我聽到了什么呢?
聽到了報道文要寫出主講者獨特的東西,寫出寫作自己的收獲。通過張老師這樣的分析,深化了我們對他那一次師德講座的理解。發現了他與一般的人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他講座的獨特性。
(2)講座要錄音,文稿反復推敲
剛才在分析文題的時候,已提過反復推敲這個問題。文章的內容也需要反復推敲。張老師和瓜瓜同時提到,他們寫的文章,有的用詞或表達需要推敲很多遍。
先把文章寫得感動自己。這邊張老師舉了他剛剛發的一篇文章《張文質 | 教育作為命業:一種充滿慈悲與信賴的變革力量》。
這篇8000多字的文章,張老師作為一個作者,做一個講述者,做一個闡述者,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他自我感覺寫得不錯。也確實寫得很棒。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篇文章張老師的確下了大工夫。
張老師說:“對文字要有一種基本的敏感,這就是一種敬畏心。所以哪怕一個措辭、一個標點,包括一個句子是否通順,句子有沒有破綻,在表達上沒有瑕疵,表達上能夠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搶人眼球。就是要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有自己獨特的運維,就會一級一級地升華。所以我要求大家你寫什么文字,你都要為這個文字負責。”
張老師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希望大家要做一下錄音。他說:“你最重要的是要提煉出我的思想,我的某一些見識與眾不同。你聽課的時候是要下功夫的。下功夫來琢磨這些話語。說實在的,光是用筆記來記也是不行的,要用錄音,一定要有錄音意識。為什么?因為其實我在講課的時候,我的句子是非常注重變化,非常強調精確性,你要用筆記有時候記不下來,稍微差一點點就差很多。”
這一點我覺得很切中要害。我就常有這樣的感覺,語音轉文字時,有時候一句話復述出來,感覺缺少了一些味道,回頭再聽錄音的時候,才發現是自己復述的語句有出入。錄音并反復聽,這個也很重要。
(3)聽出弦外之音,寫出自己的風格
聽講座的時候除了聽出正常的表達,抓住核心的東西,還要盡量聽出弦外之音。
張老師的講座“觀點里面都包含著某種張力,有一些包含著對現實的一種批判。這種分寸感其實是很注意技巧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他又保持著這種分寸感,不越過某一些的限制,但是你又可以感受到意圖所在。”這些都需要更用心地、更深入地傾聽和理解,才能準確抓取并表達。
所以寫作者的這種領悟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領悟深了,寫出自己的理解,寫出自己的味道。
張老師還建議大家可以放開去寫,多做一些嘗試,多一點自己的東西,慢慢地你就能寫出自己的風格。
先說說這篇文章的問題。這篇文章自己的感悟似乎偏少了一些。雖然報道文是以主講者為主,但張老師反復強調,一定要有自己。從篇幅上來看,我自己的理解偏少了一些。
另外這篇文章“太胖了”,有時間可以推敲后做一些瘦身。在引用的語言上,能否更精煉一點?
再說說昨天我提到自己寫作的一個問題:太飄,沉不下去。
今天我回顧了張老師的分享,感覺自己沉不下去,很大原因是缺少修改,缺少回頭看。現在我寫的文字,不管是日更挑戰,還是報道文,基本上都是一次寫成,簡單修改,即時發布,幾乎沒有沉淀的時間。這就比較容易浮在上面。
所以我覺得我在“教育行走,一起寫吧”挑戰活動中提的“每日一記錄,每月一精品”,這種做法對我自己來說應該會有幫助。我自己要先認真對待起來,確實把這每月一精品做好。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區”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項注冊,自2020年元旦始啟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區居民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而設立的專題,專題目前不接受投稿。
廣大優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優選專題【金色梧桐】中,編委會從中選出優質文收錄到【文字之光】,并從中精選出最優質文加以推廣。
我們期待你的優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擲地有聲、靈動有趣的文字,我們定會用足夠的真誠與你的文字共舞,讓優質的文字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都是見證官:見證優秀 共同成長
找到我們有兩種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