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要忙工作,就讓奶奶幫忙帶孩子,那些天奶奶帶他到處去,但每天晚上回家,她都會跟我“投訴”孩子,說他什么都好,就是有一個壞毛病,就不愛叫人,平時跟他出去,見到一些熟人,讓他叫人死活不肯叫,更別說讓他主動打招呼了。
聽完后,我就說:沒事,等他跟那些阿姨混熟了后就會叫了,不用急。但奶奶還在一直碎碎念,惦記這個事情。隔天奶奶又約了一些朋友出去聚會,說帶上孩子一起去,但孩子明顯不太高興,還哭著跟我說:不想跟阿姨們玩。這時,我跟爸爸就納悶,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怎么那么抗拒這些阿姨。
后來趁奶奶洗澡,我就問孩子:為什么不想跟阿姨們玩,他才委屈巴巴地說出“真相”。原來他是不喜歡奶奶每次帶他出去的時候強迫他叫人。原本我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不過從他反抗的情緒來看,這事確實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恐懼。
后來我們一家人跟孩子達成共識,出去見到阿姨們,可以先不用叫人,等你跟他們混熟了,想叫的時候再去叫也行。聽完這番話后,孩子明顯放松了下來,也答應隔天跟奶奶一起出去。
孩子的這個情況,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每次見到陌生的叔叔、阿姨,父母都會讓我叫人,要是不叫,他們立馬就會說:“你怎么這么沒禮貌,平時都是怎么教你的?”我想這個情形大家都不會陌生,甚至現在也會用同樣的方法教育孩子。
但孩子不叫人,真的就是沒禮貌了嗎?還是家長擔心自己沒面子,擔心別人說自己教育無方?
我想春節期間這情況應該會更加頻繁地發生,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要是遇到孩子不愿意叫人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
想要知道怎么做,首先要了解一下,為什么孩子會不喜歡,甚至抗拒叫人?
一、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叫人?
1、跟孩子年齡有關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在小寶寶的時候,都會主動叫人,或者沒那么害怕陌生人,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叫人,這是因為孩子在3-4歲左右,就會意識到“親疏有別”,知道平時跟他一起生活的都是熟悉的家人,對陌生人就會產生一些莫名的害怕、緊張感,不知該怎么跟他們交流和相處。
如果讓這個年紀的孩子,看到陌生人還跟之前一樣,主動熱情打招呼,那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2、孩子不懂跟陌生人相處
孩子已經適應了一套跟親人相處的模式,如果突然讓他見到很多陌生人,他會措手不及,不知道該怎么面對,怎么相處,甚至可能會對他們有些“敵意”,這個時候想要孩子跟他們打招呼,讓他給對方做出示好的表現,孩子會好難為情,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孩子在2-4歲就會進入秩序敏感期,蒙臺梭利在研究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根據他自身的情況,不要強迫或勉強他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跟一些他不熟悉的人相處,或做一些他們不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商量,討論,在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按照他們的想法來,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秩序,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
二、怎么培養孩子有“打招呼”的習慣?
1、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每當孩子不叫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貼上“內向”、“害羞”、“社交恐懼”等標簽,其實內不內向不能僅憑孩子有沒有打招呼來決定,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過分強調這些標簽,會讓孩子打從心里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日后遇到什么事情,可能都會把這些原因歸咎于性格導致的。
如果孩子就除了不愛打招呼,其余時間都挺活潑開朗,但經常被家長強化這些標簽的話,他們就覺得這些標簽能給他們做一個擋箭牌,日后要是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躲在這個標簽后面,逃避即可。
當家長遇到孩子不愛跟別人打招呼的情況,我們可以把“內向”“害羞”等詞換成“謹慎”,孩子不想跟陌生人打招呼,可以跟他說:你是一個謹慎的孩子,跟不熟悉的人不想多交流,沒事,等過會跟叔叔阿姨熟絡了之后,再決定要不要跟他們打招呼,好嗎?
這樣的話,孩子的負擔和壓力就沒那么大,等心里防備沒那么強的時候,就可能主動叫人了。
2、做好榜樣
其實想要讓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習慣,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樣,一般家長去到一個聚會,里面都有七八姑八大姨,家長自己都沒有跟在場的人打招呼,就把這個“任務”丟到孩子頭上,他肯定不樂意。
家長可以主動跟在場的人打招呼,也可以稍微介紹一下自己的孩子,他叫什么名字,今年幾歲了,這樣的習慣堅持下來,孩子就知道見面要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的行為,耳濡目染后也會跟著家長去做。
就算不在正式的場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可以多跟別人熱情打招呼,這樣孩子看多了,不用強迫他做,他自己就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了。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玩游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跟人打招呼,例如家長說:張叔叔,就讓孩子說一句:好,家長再說:李阿姨,孩子也來一句:好。如果是拜年的話,前半句祝福語可以由家長來說,后半句“新年好”就讓孩子來說,這樣家長和孩子配合一人一句,既能化解孩子分不清誰是誰的尷尬場面,也能達到打招呼和拜年的效果,一舉兩得。
3、看繪本
2-3歲的孩子很喜歡看繪本,繪本里面的卡通人物、動物都深受孩子的喜愛,家長可以著重找一些培養好習慣的繪本給孩子看。
上面的卡通人物能讓孩子有親切感,它們的行為也能給孩子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孩子自然愿意跟著去模仿和學習,家長日后想讓孩子打招呼時,就可以借用繪本上的人物跟孩子說,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4、提前做心里準備
很多時候孩子見到一大堆陌生人不打招呼,可能是他們害怕了,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提前告知他們,自己將會遇到這樣一個場面。
家長帶孩子出門前,或者提前一天就可以跟孩子說,我們將要去參加家庭聚會,到時會出現什么樣的人,例如一些伯伯,伯母,表哥表姐等等的親戚,還可以幫孩子回憶上一次見他們是什么時候,讓孩子聯想起他們之間的點滴,這樣能讓孩子有一個心里準備,見面的時候就不至于很慌張。
如果要去見一些孩子從未見過的人,家長可以把他們的頭像或者照片拿給孩子看,并對他們的樣貌和性格做一些簡單的描述,接下來可以跟孩子玩一個小游戲,讓孩子見面的時候猜猜他們是誰,看看孩子能否把他們樣貌和名字進行匹配。
這樣的一個游戲,能讓孩子帶著玩的心情去參加聚會,見面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回憶他們都是誰,等他說出對方名字的時候,孩子就覺得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并不是被迫的叫人,這樣的方式也能讓孩子快速接受這些陌生人。
5、不要吝嗇贊美
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自己都有一個習慣,當別人稱贊自己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說“哪里哪里”或者“誰誰誰比我更厲害”之類的話,大家好像習慣了這樣的謙虛回應,不敢正面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贊美。
其實發生在孩子身上,他們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做法,他會以為自己的努力和優秀的表現被否定了。
當孩子嘗試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別人可能都會稱贊孩子說:真有禮貌,是個好孩子。但這時家長可能會說:“哪里哪里”或者“他就會打招呼,平時可調皮了”等,這些說法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并不認同自己,他也可能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久而久之,他就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優點或者值得被贊揚的地方,打擊了他的自信心,之后便不會再堅持了。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不要讓所謂的“謙虛”抹殺了孩子的表現,適當的贊美能增強孩子的自信,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6、尊重孩子意愿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見人就要打招呼,但我們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我們到底想不想叫,現在到我們教育的孩子的時候,也同樣如此。其實叫不叫人,打不打招呼,并不能跟有沒有禮貌畫上等號,懂得尊重別人,才是真正有禮貌的表現。
例如我們在麻煩別人的時候,加多一個“請”字,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大吵大鬧,不隨地扔垃圾,這些都是有禮貌的表現,孩子的禮貌不單單局限在打招呼一個事情上,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肯定都希望自己孩子成為有教養,有禮貌的人,但這些事情不是逼著孩子去做,他們就能成為這樣的人。質素和涵養都要讓他們發自內心表現出來,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
總結:
春節快到了,到時家長可能會帶著孩子走訪親戚(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孩子就有很多機會見到許多熟悉或不熟悉親戚朋友,希望家長都能提前幫孩子做好預演,尊重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快速融入到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也希望家長能培養孩子成為真正有素養,懂禮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