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爺爺讀古詩文,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直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所以我在八歲之前從來沒有機會出去旅游。八歲那年,爸爸的單位組織優秀員工去西安旅游,還可以帶上家眷——就這樣,欣喜雀躍的我第一次坐上火車,踏出家鄉的土地。
當我終于站在西安厚重的土地上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雖然我此前從未來過這里,但是這里的每一個故事、每一處風物,我都曾神交已久——這里是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長安,這里是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長安,這里是賈島“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長安,這里是柳永“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的長安,這里是陸游“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的長安,這里還是辛棄疾“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長安……這種感覺,在我后來陸續到揚州、黃山、南京、杭州等城市旅行時,愈發強烈。
隨著年歲漸長,我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而能夠讓人做到這一點的,只有閱讀。
每一本你所讀過的書,都會在你的人生閱歷中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你沉浸于書本的過程中,你會與作者一起,去經歷那些你原本不會經歷的事情,去欣賞那些你從未欣賞過的景致,在那一刻,你的眼耳口鼻舌身心意,全都被作者引導著,去體會那些前所未有的體驗,那種感覺,就好像凱撒大帝在俯瞰他廣袤無邊的領土,當面對那片只屬于你一個人的神奇領土,相信你也會由衷地大喊一聲“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
我相信茂木健一郎先生一定也有過這樣新奇有趣的體驗,不然他怎么能寫出像《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么睿智的作品呢?作為一個知名的腦科學家,茂木先生告訴我們,讀書是對大腦最好的鍛煉,通過讀書,不僅能夠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可以讓我們的目光穿透紛紜的千年世事,洞悉世界運行的本源。
01 ?讀書既可增慧,又可悅心
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怎樣見?這當然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經歷、去積累、去沉淀。但是除了自己親自歷練之外,其實還有一條更快捷的途徑,那就是讀書。一本書,就凝聚了一位作者的一生,那么讀十本、百本、乃至千本書,就相當于我們經歷過千百次不同的人生,通過把這些經歷與我們自己的經歷相結合,我們就會形成對世界的全新看法,增長我們的智慧與見識。
走進書店,每一本陳列在你面前,散發著淡淡墨香的書,其中都凝結著作者的心血與智慧,那些曲徑通幽的語言和文字,都是經過無數次磨礪和鍛造,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字符,都蘊含著微言大義的韻律,試圖引起你的陣陣共鳴。
親手翻開一本書,靠在床邊細細讀來,慢慢體悟作者的風格,品味文章的個性,這個過程就像是咀嚼香甜的米飯一般,愈嚼愈香,讀到最后,滿口生津。當你吃到一塊美味的巧克力時,你會想要再吃一塊;當你邂逅一位曼妙嫻靜的姑娘時,你會心頭小鹿亂撞,乃至對她念念不忘;當你讀到一本好書時,你會完全沉浸在其中,甚至忘記時間的流逝,這就是“不忍釋卷”。
02 ?要用“饑不擇食”的態度去讀書
傳統的觀點認為,讀書應該深耕,就像打井一樣,選擇好一個井位,然后就向下鉆研,力求在這一點上打出一口最深的井。但是作者卻告訴我們:讀書應該“雜食”,也就是說要不分領域,擴大讀書的范圍,什么行業的書都可以拿來讀一讀。
這種不分領域的大量閱讀,會讓大腦成為優質的土壤,讀的書越多,大腦的土壤也就越肥沃,當種下一顆合適的種子時,那些積蓄的養分就會充分滋養這顆種子,讓它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作者還舉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的例子。湯川秀樹生在一個學者家庭,受到喜愛中國文學的祖父影響,他從小閱讀了許多類似《論語》這樣的中國古典著作,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又激發出他的靈感,為他日后提出“介子理論”獲得諾貝爾獎埋下伏筆。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也不能預測未來的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因此我們應該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并努力探索自己人生中的一切可能性。只有我們在不同的領域中進行閱讀,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埋頭于一個領域,那無異于閉門造車,完全無法開闊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03 ?在網絡化的時代,紙質書的地位依然無可撼動
很多人認為,現在已經是網絡化時代了,需要查找什么東西,只需要上網一搜,就能輕松呈現在眼前,而上下班通勤的時候,刷刷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也能學到很多干貨。這樣的話,紙質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針對這個問題,茂木先生指出:正是因為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書本給予人的價值感才更高。
從獲取信息的輕松度來說,網絡上的信息揮之則來,而一本書中的干貨需要自己耐心提煉和總結。因此,對于很多沒有耐心的現代人來說,自然選擇在網絡上直接去找自己所需要的所謂“干貨”,但是這些干貨的可信度究竟怎樣呢?
要知道,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正因為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輕松獲得,所以對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進行篩選也變得更加困難——你不知道你剛剛在網絡上看到的那則“肌肉酸痛,只需按摩這個穴位”的信息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你也不知道剛才在微信公眾號里刷到的“面對經濟危機,只需做好這三點就能快速財富自由”的干貨靠不靠譜。
也許,此刻的你更需要的是一本《酸痛拉筋解剖書》和《中國經濟史》。與網上只需要十分鐘便可炮制出的一篇爆款文相比,這些書籍的作者經過深入調查和研究,從而詳實細致地向你解釋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不僅讓你知其所以,還知其所以然。
最關鍵的是,紙質書帶給你的,并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人生中一段難得的體驗與經歷。
我現在還能回憶起,大學圖書館那扇年代久遠的門,推開時總會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坐在靠窗的位置,悅耳的鳥鳴從不遠處的樹林傳來,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在安靜的氛圍之中,對面那個穿著白裙子的嫻靜女孩,手上捧著一本博爾赫斯詩選——綠色封面的,像極了圖書館門前綠瑩瑩的草地,和我那美好自由的大學時光——那已經是十年之前的事情了。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珍惜書籍,就是珍惜人生中的體驗與經歷。通過閱讀,我們既能夠增加閱歷,讓自己得到成長,又能夠從中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建議每一個想要開始閱讀,卻又不得其法的朋友,都可以通過這本書,開啟你的閱讀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