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五章: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解析:
孔子說:“居于統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遇喪事時不悲傷哀痛,這個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解析完這一章,我的腦海里就冒出一個詞:上行下效。
將這個道理復制到生活中,我們可以這么說。
一個做管理的人,如果承擔責任時不能主動積極,解決問題時不能分析思考,執行決策時不能不折不扣,面對困難時不能勇于挑戰,這個樣子怎么看得下去呢?
我在讀《道德經》和《傳習錄》的時候也曾經寫過類似的話題,都是基于影響力的層面去論述,我總有一種想法,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所謂近朱者赤嘛?跟著好人應該也會學著做好人。
然而,今天這一章突然讓我的另一種心緒涌上心頭。
這個世界上的好人很多,但是壞人也不少。懂道理的人很多,野蠻無理的人也不少。能夠接受正能量主動改變的人很多,頑固不化整天抱怨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在管理者的層面,兩種人都會碰到。這個時候,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經常會有人問我,:老師,到底管理有什么訣竅,用什么方法才能把管理做好?
以前,我還會去試著去解讀一下對方工作上的方式方法。但是現在,我只問一個問題:你想管別人,你先告訴我,你做好你自己了嗎?
總結一下自己這么多年在管理崗位的工作心得,最終就是四個字:做好自己!
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屬吃苦耐勞,你自己先要能數倍的吃苦耐勞。
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屬遵守紀律,你自己先要能嚴格的遵守紀律。
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屬拼搏進取,你自己先要能玩命的拼命努力。
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屬高能高產,你自己先要能超級的超能超產。
總之,不管你希望你的團隊擁有什么特質,首先你自己就要成為擁有那種特質的人。如果你不能成為團隊的榜樣,你的下屬的行為該以什么為標準,該向誰看齊呢?
試想一下,一個經理,每天朝九晚五的準時上下班,你的員工會愿意主動加班完成工作嗎?
試想一下,一個主管,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務從來不能按時按量完成,你的員工能夠積極高效嗎?
試想一下,一個負責人,遇到責任就總想著推卸責任,你的員工能夠主動承擔嗎?
絕對不可能!你說的話不會有人聽。
他們會反問你:讓我們加班,你自己為什么不加班?讓我們完成任務,你的任務完成了嗎?都是我們的責任,你就沒有責任了嗎?
告訴我,你該怎么回答?做不好自己,別談管理,你連話都不敢大聲說,因為你沒有一個足夠好的自己。
看一個團隊的強弱,其實不用看別人,就看這個團隊的帶頭人。領導人行,下面的人也不會太差,領導人不行,下面的人就是一灘爛泥。
面對一個管理者,如果他自身展現出來的風范能夠讓你感覺到有魅力,他所帶領的團隊,你可以去多了解學習。如果他自身毫無特質,你也就不需要多費心機了。
反之,如果你看見一個團隊充滿著力量,不用多說,這個領導人一定不會是個菜鳥。如果團隊東倒西歪,這個領導人或者也扶不起,更加不值得你深入了解與合作。
看完我寫得這些,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扎心,假如有,證明你就是那個不能以身作則的人,你的管理肯定做得不咋地。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會去找別人的原因,其實仔細剖析完,都是自己的問題。
說到什么是“禮”?很多人會說: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以前我也這么認為,讀完這一篇《論語》,我深刻的意識到前面那個說法很敷衍,太不具體。
什么是“禮”?我先做到最好的狀態面對你,你怎么做你自己選擇。把最好的自己做在前面就是“禮”。
如此,才能給出標準。如此,才能夠做出示范。如此,才能讓別人知道什么是“禮”。
中國人常常說一句話叫“先禮后兵”。講的就是,先示范給對方看,什么是正確的做法,怎樣才是合作的狀態。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再激進解決。自身如果沒有好的示范,就無從講理了,又何談管理。
上至管理國家,下只管理團隊,想做好管理,都是先要遵循這四個字:做好自己。
什么叫榜樣的力量?自己先要成為榜樣。你都不能看,還能看誰?
看了二十一天,《八佾篇》終于看完了。一個完結也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之乎者也”或許讀來很枯燥,但慢慢發現這世間越是枯燥的東西才越有意義,能在枯燥中尋找樂趣的人,才能真正的發現生活最真實的真諦。真正能產生心流的人,都是在思考中讓思維奔騰的。
吾輩雖未及圣人,也愿能以一生企及。只因圣人有“禮”,也有“理”。
學習繼續,“之乎者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