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到一些自己之前未曾看到過的好觀點和好方法,從而將這些內容變為行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基于自己之前的認知,將《認知突圍》中精華編排為可用于實操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方法論。
PART1 學習篇
1.努力的意義:開啟機會需要一定的條件
機會指一定時間內邁向有利的可能,主要源于前期積累,是用資源自行開發出來的。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我們沒有滿足開啟它的條件而已。就像一只無法停止爬行的小蟲子,不停地用觸角碰觸周圍的各種機會。然后有時候,由于自己沒有相應的觸角,探測不到對應的機會;有時候,你發現自己有相應的觸角,探測到了機會,卻發現長度不夠;等你努力長出了相應的足夠長的觸角,又發現由于不斷前行,剛才的機會已經遠去。于是,你只能繼續前行。
2.多學有效知識
現如今知識過多,需要判斷是有效知識還是次有效知識。判斷的主要依據是“知識本身的聯結點數量和可應用范圍”。
那么有效知識就是能進一步引發思考,可與其他知識聯結,改變其他知識或孕育出新知識。次有效知識是孤立的、難記憶,比如XXX是哪國人。因此,在這點上需要避免因炫耀為學習的目的,多攝取有效知識。
3.懶惰是認知能力受限
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的根源在于認知能力受限。
因為思想影響行為,對于如何正確做事的認知模糊不清,缺乏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看不到正確做事能帶來的巨大好處,或不知道付出的成本能否帶來更好的結果而懶、動力不足。
那么,如何在動力欠缺的事情上堅持?
首先,正確認識該事的性質、風險、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結果。然后明確階段性目標,分解成確定收益的短期,并給自己階段性的獎賞。同時,在做事的過程中分離娛樂時間和專注任務的時間。
最后,在動力不足時,開啟精細的計算模式。設想以后年薪能達到100萬元,僅一天就能有3000元,這樣就不會因為現在每月只能賺到3000元而認為學習沒用,而是告訴自己每過一天就能掙3000元。因為學習在過了“快速增長點”之后將爆發式回報給你。
4.提升有效時間利用率
有效時間=學習總時間*學習效率。因此需要提升效率和學習時的專注力。
那么,該如何提升單位時間的使用效率呢?
首先,在決定如何使用時間時,明確三個原則:
(1)計算選項分別能帶來什么收益。
(2)盡可能的在單位時間里有更多產出,或者同樣的時間和產出下讓自己的時間經歷更豐富。
(3)在高效時間段做最燒腦、最需完美收尾的任務。
然后,提升學習時的專注力:
(1)明確目的:當下主要任務是什么。
(2)列出條目任務,完成一件劃一件。
(3)遠離噪聲干擾。
(4)降低切換頻率,集中力量將某事做好。
(5)在意內在積累,而非做給別人看。
結束學習后,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復盤:
(1)你是否堅持在自己的學習區進行努力?
(2)深夜多努力了2個小時,白天有沒有浪費2個小時?
(3)如果拿深夜的學習或工作時間來替代白天的,那么確定深夜的效率高過白天嗎?
(4)深夜的兩個小時內,有沒有刷過手機,有沒有想過雜事?如果有,你的凈有效學習或工作時間還剩下多少?
(5)如果白天的安排更有效率,是否能避免熬夜行為?
5.如何打造知識體系
首先,從海量的知識中分辨出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針對自己要的東西,補齊相關需要的背景知識。
其次,掌握“元知識”。即要得出A知識,先要掌握哪些B知識,以及從B到A的算法是什么。
然后,要學會深度思考,以問題為導向發現問題,找出每件事的本質是什么。多問自己“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是那樣”、“邏輯上有無毛病,它本該是什么樣”。即將盡量多的相關對象和影響方式收納到自己的思考范圍內,理清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
最后學會分享,對知識強化和記憶,并將反饋分類和收集。
6.找到效率最高的變現點
對知識進行稀缺性的判斷:別人能否在短時間內掌握你的知識變現模式,是否易被模仿?是否有足夠的受眾?即明確變現點和變現模式里只有你才能完成的高附加值?;蛘哒f只有包括你在內的少數人才能搞定的核心價值,而很多人又很需要這項服務。同時明確變現的模式主要以增加人數為主,提示價格為輔。
PART2 人際篇
1.把握好度,不過分包裝自己
每個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傾向。這主要基于很多人傾向于購買更漂亮的衣物,出門化妝,發圖前必須用美圖秀秀過濾下,看重頭銜的事實。
這些事實可以用一個字總結,那就是“裝”。雖然能通過“裝”獲得短期滿足,但長期來看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真實價值,而且會同概率獲得挫敗和羞辱。這可以用物理上的簡諧運動來解釋。
物理上的簡諧運動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機械振動,其延伸體可用于各個方面。比如股票價格、投資收益、運動員的成績等,因為它們都遵循了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叫均值回歸。
均值回歸,指的是無論低于或高于真實價值的狀態,都有向真實價值回歸的趨勢,其回歸趨勢的強度就類似于彈簧,偏離中心越遠,強度就越大。
反觀“裝”這個行為,每當你表現出來的價值高于自己的真實價值時,你都相當于在給彈簧加力。裝得越狠,向真實價值回歸的強度就越大。在你收獲更多掌聲的同時,出糗的可能性也同比增大。
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一些事的度,過分包裝自己會坑了自己。
2.成為資產性人緣
每個人生而勢利,一個人受歡迎的原因是跟他們在一起得利的機會更大,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
而從主動or被動層面來看,人緣好分成兩類。
(1)資產性人緣:有值得他人“圖謀”的地方,有主動選擇權。
(2)勞動性人緣:不斷施恩,能給人提供及時性的正面反饋,處于被動。這一類人如果從某一時刻開始,拒絕別人的請求,那么前期的積累趨向于零。
因此,獲得好人緣的正確方式是不斷積累,擁有更多的正面資源。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提升個人價值?
(1)大幅增加自己的單位勞動價值
(2)提升不可替代性
(3)培養突出的稀缺能力
(4)幫助別人掙更多的錢
(5)利用多途徑進行資源整合
3.行善前經過他人同意
?很多時候,行善或關心他人,本質是為了自己。因此,在判斷的時候,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4.尊重他人界限
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域進行交流與合作。同時詢問對方的建議,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也不過度犧牲自己。
5.社交明確成本和收益關系
?每次出門社交明確目的,清楚每個社交行為的意義,分析成本和收益關系。